【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共(2)页,2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54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的教学内容。孩子们首次接触长度单位的学习,下面我就反思一下这节课的几点设计意图:一、创造一个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的情景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并且已具备简单分析
故事意义的能力,所以课的开始就以“阿福的新衣”这个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层次一: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小了?孩子们马上就可以想到,小师傅的拃小,老师傅的拃大,用比一比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到小徒弟的拃比师傅的拃小。层次二:“小徒弟也学着老师傅的样子量了三拃,
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就小了呢?”孩子们会想到虽然都是三拃,可是师傅的是三大拃,徒弟的是三小拃,体会虽然数量一样,但是单位或者标准不一样,这才是造成衣服做小的原因。层次三:怎么办才不会有这样的麻烦呢?孩子们会想到借助工具,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师傅量的师傅做,徒弟量的徒弟做,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理
已经慢慢萌发统一起测量标准的意识,借此老师可也介绍人们已经统一了的测量标准——厘米。二、创造一个让孩子建立厘米表象的有效操作性活动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喜欢操作性活动,怎样很好的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呢?当然要借助一定的学具,让孩子们在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找一找的过程中,把1
厘米有多长深深印在脑海里。摸一摸——孩子们每人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自己观察;比一比——小组内同学用小手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一量——用1厘米的小棒比量一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
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说一说——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些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很快的建立起1厘米的概念。三、留给孩子一个创造发现的开放性空间认识最熟悉的测量工具直尺是这节课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怎样来完成呢
?我认为让孩子子直接去观察直尺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自主创造“直尺”的空间呢?于是我拿着孩子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标准——1厘米来鼓励孩子,我们现在可以用它来测量了,谁想试试呢?孩子们跃跃越试,在测量了两个物体的长度之后,孩子们发现总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摆太麻烦了,怎么办呢?“我
们把这些厘米给合起来吧!”“把它们粘在一起就不用每次都摆了!”多好的主意呀,我完全赞同孩子们的建议,拿出一个我早已将12个厘米粘在一起的小棒,孩子们非常兴奋,这太棒了,“我想用这个测量!”,可是测量中孩子们又发现了,每次都要1,2,3„„这样数过来,太麻烦了!怎
么办呢?“先标上数就行了!”你看小小的年龄其实已经很会创造了,我顺着孩子们的想法给每个厘米标上数。孩子们蓦然发现——这好像一把“直尺”呀!给孩子一个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四、留给孩子一个对比欣赏的机会也许很多教师一直会让孩子们创造下去,但我觉得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孩
子们已经把最关键的创造出来了,为什么逼着孩子创造一把尽善尽美的“直尺”呢?孩子们自己创造的直尺和我们的工具直尺还有一定的差距怎么办?让孩子观察,对比,发现就可以了,孩子们会找到他们的直尺上还有“cm”这样的字母,
还有“0”宝宝等等,想必在他们的测量体验中已经了解了他们的用法。没有一节课是最好的,预设再完美,现实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没有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操作时间;没有给孩子更大的思考空间等等,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鞭策激励着我们做得更好。www.renjiaos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