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上册《信息窗四(认识“>、<、=”)》教学素材.docx,共(3)页,3.42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53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对《认识“>、<、=”》的指导意见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了1-10各数和数数的基础进行教学的,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
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
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其中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李老师让学生利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在“比较哪边拔河的人数多”这一环
节的教学中,李老师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最直接的数一数,到请学生通过排队,体验什么是“一一对应”,再到用圆片学具“一一对应”的摆一摆,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
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有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的话不是太完整,李老师会及时提醒学生把
话说完整,那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