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教学设计3-人美版.doc,共(5)页,7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0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中国古代绘画》一、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绘画》第1课二、学生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作为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良好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但仍然需要掌握正确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其探索研究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在了解
世界多元文化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审美意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三、教材分析本课中国画的开篇知识容量大,授课时应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通过单元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深化书本内容,设计了两个课时:1、中国古代绘
画,2、国画四君子练习。学生将通过这两课内容立体地的了解、感受、赏析中国画的魅力。本节为第一课,对中国古代绘画三个画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绘画,了解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发展的特点。2、深入领会中国花鸟画艺术,尝试学画墨竹。(二)、过程与方法1、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资料;2、了解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代表作品;3、学画墨竹图。(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领会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审美意识及民族自豪感。2、多积累文学、历史、艺术的知识,为更好地欣赏艺术做好准备。四、教学
设想中国古代绘画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因此教学注重语言的文学性,富于艺术的教学语言会更好地突出中国古代绘画的人文特色。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毕加索与张大千的高层会晤导入。20世纪50年代,(法国南
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亚”别墅,这个别墅区依傍着地中海,是当地豪富聚居的地带。毕加索的这个别墅原是一位公爵的城堡,占地庞大,面积约百亩.毕加索1881,张大千1889。)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会见中国画大师张大千时曾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中国画真神奇,齐白
石画鱼,没有一根线表现水,但是人们看到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并使其持久地发展着。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探究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师板书课题)首先来欣赏一组绘画作品,看的时候请思考,中西方绘画有何不同?(二)、欣赏比较中外绘画通过看一组中外绘画的图片,师生互动回答“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通过中外绘画的外在
特征探究其不同的文化内涵。2中国绘画西方绘画代表作品:捣练图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区别:1、以线为主2、长卷式构图散点透视思想;道法自然1、注重体积2、焦点透视思想:崇尚科学,注重透视与解剖中国绘画按类别可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
鸟画。(三)深入赏析中国古代绘画第一、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人物画。(配乐)中《龙凤仕女图》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帛画(质地白色的丝织品)。画中人物发髻高盘,着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左上方的风鸟和夔龙正引领该女子前行。此画用线条勾勒色彩平涂
。从人物纤细的腰肢似乎让我们想到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敦煌壁画》历经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辽西夏,元等朝代。它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历经千百年沧桑,依然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其内容涉
及佛像画、经变画、佛本生画、净土画、寓言故事、供养人画、山水画、装饰图案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英国大英博物馆)《洛神赋图》画中的线条像“春蚕吐丝”一样绵细,在空中循环婉转,非常的均匀而优美。同学们来试试用毛笔画一条细长的
线。从顾恺之开始,我们中国绘画的审美开始“以线为美”,延续千年而不变。在唐代的时候,有一个大画家吴道子,被尊为画圣,诗圣是谁呀?——杜甫。吴道子的线条被称为“吴带当风”“铁线”,其人物画“冠绝于世”,对后世影
响很大。所谓“铁线”就用毛笔中锋画出一条劲健有力的如铁丝一般的线条。唐代在历史上是极其强盛的,我们经常说“大唐盛世”,接下来这幅画能否窥其一二呢?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学生:吐蕃使者禄东赞来求亲。画中人物气质、身份不同画家恰当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心情仪态,是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古代中国人常用绘画来歌颂有道德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为这些有品德的圣贤、有功业的帝王将军画像可以影响人们,使他们看了这些画会不知不觉地效仿这些人。接下来我们要看的一幅有将近1000人。《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一卷宋人写给
我们的生活日记,免去了文字的繁文缛节,生动且直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一整个安静的心灵去阅读它,并且随着历史的笔触,沿着春天的汴河,且停且走,完成一场历时千年的旅行。“淡薄春水却似秋”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山
水画”的欣赏。第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画。有一次在美国举行山水画展,他们疑惑:难道中国人都住在山里吗?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钟情山水画?生:热爱自然,传达对生命的理解。大概美国人很难理解。山水画是人心灵上的意境。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真山水如烟岚
,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我们来三幅图。气势雄浑的北宋山水。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的山水画或山峦叠嶂,树木繁多或境地3宽远,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有
一种深厚的意味。你看到行旅了吗?为什么这么小: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北宋“以大观小”。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在前景巨石与中景山岗间有一条小路,两名旅人一前一后,正赶着四只背着货物的驴子缓缓而行。高大的山峰与矮小的行旅形成鲜明的
对比,表现了不求征服但求谦卑折服的态度。亭台楼阁与庙宇也常见于山水画中,在真实环境里,一些人造建筑与山水名胜合为一体,范宽确立了溪山行旅图以自然为主体,他把精细描绘的建筑放在画面不起眼的右侧边缘,而且还隐藏在茂密的树林当中,只见屋顶。范宽
运用比例、布局与空间构图,呈现出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山水画风格。让观者获得直觉的震撼。虽然是一幅山水画,可是在描写细致的人物、驴子、建筑物时,却又一点也不马虎。这就是宋人“格物”精神的体现吧。北宋:辛弃疾《咏江郎山》诗: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
千仞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诗情画意的南宋山水。马远《踏歌图》马远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国占领,宋室南渡杭州,建立起南宋皇朝,马远就出生在这个时期。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是南宋最受宫廷宠爱的职业画师。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的画院待招,与李唐,刘松年,夏
圭并称南宋四大家。踏歌图是马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绢本立轴,纵192.5,横111cm。画上有宋宁宗赵扩写王安石的五绝诗一首。宿雨清几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旨,此画以南方风景描绘了阳春时节的一个欢乐场面,作者有意识
地将画面分成两个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虚实相映。雾霭中树影婆娑,掩映着几处亭台楼阁,是帝王都城的景色。云雾下面的近景描绘几个踏歌的农人,表现了快乐的农家景象。上半段构图多采用纵向,嶙峋的山峰拔地而起,突兀耸立,直指苍穹,仿佛要
与天壤相接。下半段构图以横向为主,翠竹垂柳,溪水石桥,几个农民正结伴踏歌而行。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非常古老的一个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边歌边舞庆祝丰收。近景中丰收的稻谷让我们想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马远画画具有独创性,画山石用斧劈皴,用侧缝平扫表现了山石坚硬的质感。画景物一角,其余大片留白,被人称为“马一角”,画树枝则以瘦硬线条向下斜拖,被人称为拖枝马远。淡雅超逸的元代山水。《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中国十大名画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侯寂寞,宇宙荒凉,怅触无边的诗境。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于院落笙歌。在感叹生命短暂的同时又感受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与伟大。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国画的三大画科我们已经欣赏了两个,还有一个?学生齐答: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花鸟画。第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花鸟画。宋代除了山水画成就很大,还有一个是花鸟画,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期,出4现了许多优秀的花鸟画
家。赵佶就是其中之一所画《芙蓉锦鸡图》描绘了锦鸡落在芙蓉枝头,压得花枝下垂摇摆,锦鸡扭头凝视注目右上方的两只飞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宋代的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中有一派特别重视儒家的“格物”。所谓“
格物”,就是对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去找出构成这件事物的“道理”。例如一朵花,我们第一眼看它,她只是有颜色,有香味的一朵花,我们心里觉得花很好看。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一朵很小的花,也有复杂精密的结构和组织。他的花瓣,有一定的生长秩序。他的花蕊,雌
蕊和雄蕊都不相同。叶子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排列方法。宋代将这些“格物”精神应用在绘画上,就产生了许多非常写实的、严谨的花鸟画。宋代在享有极度休闲和优越的条件之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我们说花鸟画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典范,说的就是文人画。这
些文人画家不以绘画为职业,所以对绘画的技巧不是太在意,他们不喜欢用太复杂的颜色,常常只用笔墨画画。经由科举考试的他们大多字也写得很漂亮,于是就用书法的方法画画,开拓了中国绘画的另一个领域,成为后世画家追寻
的楷模。说到文人画,我不禁想起“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徐渭徐青藤,他还著有作品《四声猿》;“一枝一叶总关情”关心民间疾苦的郑燮郑板桥,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时的进士,后居扬州卖画,是“扬州八怪”
重要代表人物;还记得小时候背的那首《墨梅》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人间。就是这幅画上的题诗。书法家赵孟頫不仅字写的秀美俊逸,画也很好,他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当然还有文人画的开山鼻祖王维王摩诘,后世有云他的画“画中有诗”,他的诗“诗中有画”
,大文豪苏东坡告诉我们如何欣赏文人画,如果你看画评画的标准是像与不像,就和蓬头稚子的水平差不多了。所有,我们欣赏这类作品时更应注意的是画家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无限意味。文人画家最喜欢画什么?“四君子”梅兰竹菊与“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什么
?梅:梅花香自苦寒来,剪雪裁冰,一身傲骨;高洁傲岸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冷艳清贞,不趋炎势.可以说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接下来我们就来画一画文人很喜欢的竹子。苏东
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生活中竹子可比吃饭还重要呢。教师示范5分钟学生画竹5分钟评画1分钟中国古代绘画并不只是存在于博物馆中,看,她已经与我们现实的生活融为一体,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正润
物细无声地朝我们走来。(四)、小结与课外延伸2分钟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人物,山水,花鸟画,体验了水墨竹子的画法。中国绘画的美体现在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也体现在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里。表面上,中国画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实际上是包含了宇宙
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人与自然的各种生命和谐相处。这其实是由5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结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处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雅的艺术的欣赏
是需要我们有备而来的,建议大家带三样东西①唐诗宋词的风雅②书风画风的知识③历史典故哲学常识的了解。这样你才可能在欣赏中国画的同时赏诗、品画、遐思千古,获得审美更高的境界。(五)课后作业:以《我眼中的中国古代绘画》为题,写一
篇观赏体验中国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