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教学设计4-人美版

DOC
  • 阅读 3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2.500 KB
  • 2022-12-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教学设计4-人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教学设计4-人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教学设计4-人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教学设计4-人美版.doc,共(6)页,3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0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花鸟写意——墨竹篇教案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面对高二年级学生授课。由于该学段学生已经过高一时段的美术鉴赏学习和实践,对美术鉴赏的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为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目的,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乐趣,在教研组对高二年级学段学生的美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开展以绘画

实践为主导的模块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美术知识。教材分析: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九课,主课题本为《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艺术史上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中国画作

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认真继承和发展的,更是新时代美育核心素养的要求。由于教研组开展模块教学实践,在确立了以中国画为主题的教学总目标中,本人就立足于花鸟写意及山水写意两个模块展开实践,本节课内容就以《花鸟写意——墨竹篇》为题。本课从理论讲解到示范教学,再到学生动手实践,甚至

完成完整的作品,总共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以理论为主导,第二课时以尝试创作为主,第三课时则是完成完整作品和总结归纳学习感受。教学课题:花鸟写意——墨竹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竹子的本质特征,理解艺术名家笔下的竹子的绘画方法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花鸟写意中的水墨画入手,从竹的水墨表现方法中学习中国花鸟写意绘画的基础。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从花鸟写意的实践中感受水墨竹子的韵味,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笔意情趣,在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从而达到教学寓教于乐、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教学重点:理解写

意花鸟绘画中的竹(物象)与人文意志。教学难点:竹的水墨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观看影视《十面埋伏》中的竹海打斗片段,通过戏剧中的道具“竹子”引出“竹”在戏剧艺术中在应用以及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导出主题《花鸟写意——墨竹篇》。二、新授课内

容(一)结束引入并通过PPT展示出主题《花鸟写意——墨竹篇》由教师先解释“写意”的手法及意义;再解释“墨竹”,即水墨绘画中的竹的表现,以此点出教学中心。(二)主题拓展:1、教师通过古代写意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关键词进一步阐释花鸟写意绘画中的物象与人文情怀的关系。(1)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材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2)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梅、竹

、松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松奇而文,是三益友之意。在旧社会结婚时,多在大门左右贴上“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这是因“笋”与子孙的“孙”字同音、同声。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

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2、以“四君子”为写意花鸟绘画的典型,列举梅、兰、竹、菊各一幅作品进行分析:①梅花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快乐、幸福、

长寿、顺利、和平。它既没有牡丹仪态万千的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浪漫温柔的艳丽芬芳。梅花的美,不是一朵,而在一群,它在盛开时一团一簇,给人温暖的感觉。深冬初春里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它那不畏严寒、经霜傲雪、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独特个性,为民族的精华,为

世人所敬重。古往今来的文学写作中,也是被歌咏得最多的品种之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黄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笔下,梅是如此的寂寞,也衬托了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妙笔,让人闻到雪中梅花的淡淡暗香。"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的词,把对故国的思念,离恨随人而远的忧思,融进了雪梅之中。②兰花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

,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古时,把好的文章称为兰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称为兰友或者兰

宜。因此,兰花成了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兰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屈原大夫用如此的词句来赞美兰花,让人领略了兰的美丽。"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笔下的兰花,在碧水

茫茫的兰溪河边,河水与兰花相映,兰花散发着特有的幽香,细雨霏霏,将一幅朦胧淡雅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苏辙的这首诗,意境虽颇蕴禅机,但对幽兰的简约品性,推崇备至。③菊花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

,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馆,这是

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④竹子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皇帝

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

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

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

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之宝"的珍品。3、通过苏东坡的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点出

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提出“古人为何会如此偏爱竹子的?”疑问。4、欣赏现实生活当中的竹子并总结竹的外貌特征,并通过竹子特有的特征讲述其品性和象征意义;同时解答提出的“古人为何会如此偏爱竹子的?”疑问。竹子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

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成秀逸有神的,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谦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刖的做人原则,读云有意、强项风雪、便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

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味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味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5、通过对竹子的特征及其品性、象征意义的理解,联系古人的绘画作品了解古人笔下的竹子形态。李方膺

画的竹:叶片刚劲有力,与其为人性格相符。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

、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

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潇洒灵动、文人风范。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三)学生课堂实践:1、分步骤讲解画竹的各个环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竹竿:竹竿是一节一节的,笔直而长短有变化,圆润且粗壮。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行笔果断,越往上画竹节越

长,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注: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和十字交叉。竹节: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竹枝:小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

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

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交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2、实践操作:(教师巡场并现场作指导)要求:用水墨画形式尝试

表现“竹子”。要点:注意竹叶的层次感,与墨色变化。(四)课堂小结:1、竹是人文情怀的寄托载体。竹寄语:高风亮节、虚心劲节、清雅脱俗、自强不息、顶天立地„2、竹的自然特征及艺术特点。3、竹的水墨表现方法。(五)课后作业:尝试表现一幅带有“竹子”的水墨画小品。要点:1.注意竹叶的层次感,与墨色变

化。2.注意构图及意境。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