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教学设计4-人教版.doc,共(5)页,8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1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2、结合实例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方法。A、了解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山、水、植物、建筑;B、了解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主配、移步换景、隔景与层次、障景、框景、借景等;C、理解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
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哲学、书法、绘画的密切关系。3、培养学生爱美、析美、创美的情感和能力。二、重点难点:1、了解古典园林的叠山理水艺术;了解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主配、移步换景、隔景与层次、障景、框景、借景等;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假期里你们出去旅游了
没?老师总结:大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出去游山玩水,那么下面请跟着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画面一起来欣赏各种美景,来弥补你们的遗憾吧!学生欣赏完画面。问:想想在古代古人要是既想亲近山水拥抱自然,又想免去车马劳顿之苦的话,他们会
怎么做?老师总结:修建园林。中国从魏晋开始文人墨客们就纷纷在自家后院里修建园林,虽深处闹市而能享受山水之乐。(二)新授:1、简介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帝王的池、沼、圜、囿。经历了秦汉时期对自然主义的仿写;两晋、南北朝及唐、宋对意
境的追求;到元、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类。2、分类及代表作品?学生看书自学并归纳:皇家园林: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有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留园扬州有瘦西湖、个园2无锡有寄畅园上
海有豫园教师: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
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拙政园
、留园、狮子林、沧浪亭。4、学生看图讨论:什么是园林?教师: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集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5、学生看图讨论:园林的要素有哪些?山、水、植物、建筑。6
、教师结合画面分析介绍叠山艺术:A、叠山艺术的发展和历史简介;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时期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力求体现自然山
峦的形态和神韵。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明清时期达到成熟时期。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B、教师结合画面分别介绍叠山艺术的不同类别:驳岸石;孤峰石;峭壁石;散点石。C、学生欣
赏视频《狮子林》片段,感受叠山的艺术魅力。7、教师结合画面分析介绍理水艺术:为表现自然,理水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
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
一定要省3池引水。理水艺术的方法:掩;隔;破。8、教师结合画面分析介绍植物的栽种: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
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
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
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9、教师结合画面分析介绍建筑;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
典园林风格。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
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园林的建筑要做到:居中能观景,观之能入画。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
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
,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学生看图说说这些建筑的名称。教师:我们了解了古典园林的四大要
素是山、水、植物、建筑,那么古代的匠人是如何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呢?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410、学生欣赏视频感受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11、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分析介绍:A、学生讨论:为什么园林中的桥,廊、小径设计成曲折形的
?(请一个学生上讲台走一走,说出曲折的路线对视角变化的影响)——————移步换景教师:江南私家园林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
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B、学生讨论:廊廊墙上的漏窗的有什么作用?——————隔景与层次教师小结: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
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
这一特色。C、讨论:《红楼梦》大观园的入口处为什么这么设计呢?——————障景D、框景介绍;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体的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本来房间和外面的空间是隔离的,但是通过窗子又和外部联系起来。E、借景介绍;“借景
”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F、主配介绍:学生看视频后完成题目;拙政园——水网师园——山狮子林——山留园——建筑12、学生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别:5哲学观的不同:西方是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中国是师法自然而胜于自然,追求天
人合一。13、学生讨论: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紧密联系?诗、书、画、曲、哲学教师小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
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
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
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教师总结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顺应自然的布局;雅朴恬淡的品格;空透灵巧的面
貌;诗情画意的境界;天人合一的追求。14、课后拓展:请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有石头的景分别采用了哪种叠山之法?你最喜欢哪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