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教学设计3-人教版.doc,共(3)页,2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1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中美术鉴赏《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
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
和效果。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
要特点。难点: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但仅凭课堂所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当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四、设计思想: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对于园林的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古代园林的浓厚兴趣;通过多
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通过园林
的“园”字的繁体字的讲解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入中国古代园林。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
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1)大家觉得园林是什么样的呢?2)建造园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过园林有哪些类型呢?4)古人造园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呢?5)我国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
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
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
艺术的构成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
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
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活动设计:分组进行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大,纳入了真山真水,追求宏大的气派。建筑设计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处处显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雕梁画柱、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显示古代帝王的纵
情享乐自私心理。私家园林:占地面积小,风格素雅,装饰精巧,注重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处处营造恬静、安详、舒适的自然氛围。因地制宜,仿效自然,移天缩地,有限的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
的丰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