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八课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教学设计2-人教版.doc,共(6)页,7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1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与民族共命运——抗战木刻赏析高中一年级人教版《美术鉴赏》一、教材分析木刻版画是绘画的一个门类,属于间接的绘画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堂高中美术鉴赏课课——《与民族共命运》(人教版《美术鉴赏
》第八课)。通过对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使命感。二、学情分析目前的高中学生,经过了初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学习,基本都具备一定的简单的造型能力,能够对一些常见的基本的美术造型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结合在历史课上对于抗战史部分的学习,可以加强
对本课的深度理解。三、教学目标本次木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一美术核心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1、知识与技能了解木刻
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版画的表现语言,感受木刻版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与联系。技能上要引导学生掌握木刻的木刻版画的造型方法、黑白木刻的制作过程。2、过程与方法在木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会基本的用刀方法,能够组织刀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同时强调对黑白艺术的理解运用,让学生总结出一些木
刻制作与表达创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抗战木刻的赏析,感悟版画艺术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爱国思想、民族意识在抗战木刻作品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启发学生认识在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的社会作用,体会艺术家对国家的民族使命感。2四、教学重难点1、面对零
基础的学生,如何掌握木刻刀法的运用,理解木刻版画的制作,怎样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2、认识木刻版画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挥的战斗作用,以及当时强大的社会功能。五、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
法,2、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欣赏比较以指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观察法,2、操作实践教学过程导入视频中反映了怎样一个时代?画面效果像哪一种绘画?抗战时期,版画。对!就是在那样一
个救亡图存的年代,有这样一批特殊的革命者,他们就是采用版画的形式,肩负起了革命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拿起手中的画笔、刻刀作为武器,奋起反抗,投入到火热的斗争当中。唤起了人们觉醒、反抗的意识。下面请欣赏这样的一张作品1、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每我当
面对这幅画,好像耳边又响起那首很熟悉很激昂的旋律。“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是哪首旋律”这张画是我国著名版画家李桦的代表作,创作于1935年,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同样一个时代。2、让我们走进画面。(画面内容分析后):从
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虽是一幅小3小的版画,却蕴含巨大的张力,展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作品如同一曲响彻云霄的战歌,足以唤起亿万民众的效应。3、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一张视觉作品,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神奇的听觉感受呢?这
种绘画形式有什么独特的艺术魅力呢?走进今天的课题——《与民族共命运—抗战木刻赏析》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感如何去欣赏,看看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是怎么说的。一、艺术技巧1.技法上采用了木刻版画的形式①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木刻版画”。②动手,试一试。③请同学们
观察你的木板,刀刻的线条和笔画的线条有什么不同?木刻线条显得更加有硬度、刚度、强度。这一点上和中国传统绘画上追求的“骨法用笔”有些相似。2.造型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法用笔”在南齐时期,谢赫的书画理论《画品》,可谓是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的
巅峰之作。他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骨法用笔:这里借用“骨法”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括笔触、力感,强调表达结构内在。提问:这一张国画、一张版画,两者线条造型上有什么相似之处?①构成布局上:两张作品均采用了简洁的黑白构成,同时都省略了过多的细节,使观者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
中在了人物的表现上。4②线条表达上:两张作品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骨法用笔”;也展现出了“以神写形”的艺术效果。都注重线条的表达方式。左图的线条表现了衣褶起伏、虚实变化的效果;右图则追求一种力度,刚强有劲的气势,才
使得小幅作品,有巨大张力。(说明尺寸)画面简洁却不简单,夸张而又极其到位,所以这里充分的表明了一点:说简洁就是力量。3.表现上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的线条表现形式蒙克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喜欢用绘画来表达内心情感,线条对比强烈、简洁概括、夸张灵动。大家看看一下这两张画,有很
多相似之处:核心都是对于线条的表达,他们均对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转换作出了不同的艺术处理,都使得我们从线条当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动感。左图线条给人一种狂躁不安的气氛,右图则显示了蓄势待发的力量。因此,有人评价李桦的作品(略)同学们,那作品会有怎样的一个名字?二、李桦先生为什么要把中
国的形象表现成这样一个怒吼者?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插入视频》2.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歌“怒吼吧,中国!”这句口号最早出自于,前苏联诗人铁捷克的同名诗作。1924年,铁捷克来到了中国的
北京大学任教,教授俄文,同5年创作了这首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诗歌。1926年,铁捷克就导演了这场戏剧,并且在世界各地上演,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随着戏剧传遍了世界。1934年,在广州上演了这出戏剧时,上海木刻家刘岘(xian)就以此为蓝本,创作了28副连环插图,后来胡一川、酆(feng)中铁也都先后
创作过同名的主体,但是,最为人知的还是李桦的作品。3.所以说诗人铁捷克赋予了李桦的创作灵感。但是在当时,点燃了李桦的创作激情,还有一个人,他对李桦的版画创作更是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大家猜一猜,他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曾经弃医从
文,用文学来改造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他是谁在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了木刻讲习会标志了中国新兴版画的诞生。1934年,李桦开始和鲁迅通讯并得到鲁迅的赏识。这些对李桦艺术创作有极大的鼓舞,也就促进了他创作这张优秀的作品。所以,为
了抗日救亡的胜利,艺术家采取了一个受难者怒吼的方式,极大的鼓舞了民众革命的斗志,发出了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强烈的吼声。三、分组讨论活动思考讨论:艺术创作大量的采用了版画形式,而非国画、油画、水彩画?①简单便捷:在抗战特殊时期,艺术家们已没有条件可以挥墨于宣纸之上,点彩于画
布之中,而且这些画对成本和环境条件要求太高;木刻就不同,材料简单、工具普遍,在生活中容易寻找。6②速成艺术:木刻是一门速成艺术。作品普及到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中去;更好的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而且制作成本低,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很容易成为民众生活的一
部分。③宣传力强:木刻注重简洁、单纯的处理。强烈的黑白对比,使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同时,可以重复印刷,数量比较多,宣传力度自然很大。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版画发挥了美术作为斗争武器的功能,在民众中起到了宣传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无论在哪个时期的木刻都有强
烈的“人民性”和“时代性”四、结束语同学们,当画面再次出现这一系列历史片段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因为,没有谁比历经过苦难的中国人民,更加憎恨战争,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牢记历史、铭记历史,才能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