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唱歌 牧歌》教学设计2-七年级下册音乐【鲁教版】.doc,共(3)页,5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74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牧歌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歌》并进行表演创作,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3、进一步感受歌曲
的意境美,使蒙古民歌《牧歌》悠扬宽广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心中。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牧歌》。2、气息的把握教具:多媒体服装道具教材分析:《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
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
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设计思路:本课教学
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
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也让学生投入到创设的音乐情境之中。二、导入新课了解蒙古族的
风土人情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生:。。。)媒体出示,总结:这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师:大家说的都很好,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羊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设计意图:从蒙古族音乐入手,在学唱歌曲之前先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一个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歌曲的欣赏奠定基础。三、感知旋律学唱歌曲师:蒙古族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翠绿的草地,奔跑的羊群。他们生
活的环境是这样美丽,这节课,我们就以著名蒙古民歌《牧歌》为例,走进蒙古,去感受蒙古民歌艺术。1、聆听蒙古民歌《牧歌》,播放音乐。提问:歌曲的速度?情绪?回答:速度缓慢,曲调悠长,抒情。2、出示歌谱。用‚la‛轻声哼唱歌曲旋律。(1—2遍)3、画一画歌曲旋律线总结:旋律宽广,第一个乐句
的音比较高,围绕sol上行,第二个乐句音比较低,围绕do下行提问: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总结: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4、跟着音乐轻声演唱(要求学生唱准音高、节奏)5、教师指导、练习歌唱时的呼吸等6、学生齐唱,(要求学生唱出优美、抒情、宽广
、自由的音乐特点)。7、介绍‚牧歌‛:—3—师:‚我们听了《牧歌》,也唱了《牧歌》,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牧歌’吗?‛(生自由说)师:总结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牧歌》作为一种声乐
体裁,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派别等都有独特的特点,更可喜的是《牧歌》已被概念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曲、无伴奏合唱等(媒体展示)。四、实践创造表现歌曲1、师:我们了解不同形式的《牧歌》。同学们喜
欢这些形式吗?那我们也来试试怎么样?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蒙古牧民生活的祝福吧。(播放《牧歌》音乐激发同学的创作灵感。)2、分组创作表演,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要求: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
唱酒歌〈〈牧歌〉〉。3、小组表演。(在小组表演之后,先由学生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总结评论。)设计意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创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自豪感,还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五、课堂小结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深受感动,大家不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牧歌》的表现。同
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课后,我们可以去收集更多蒙古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