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单元《渔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冀少版】.doc,共(2)页,2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58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渔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渔歌,让学生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感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2、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激情。教学重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柔美淳朴风格特点。教学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教学过程:一
导入教师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问: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导入新课。二进入新课(一)曲目介绍:《渔歌》是采用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展现了彝族,哈尼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场景。(二)巴乌介绍: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
,簧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乐器。巴乌是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彝、苗、哈尼等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
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
,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三、欣赏《渔歌》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巴乌所演奏的音乐,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柔美淳朴的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到音
乐旋律变化中力度、速度、节奏等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希望们同学关注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为挖掘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做出自己的努力!五、布置作业下节课请同学们搜集几首自己所喜欢的巴乌音乐,并说说喜爱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