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2)页,4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77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途径;2.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并能结合实际一分为二看待温室效应的利弊;3.应用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有应用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通
过寻找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途径培养读图能力,并加深对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例如:节约纸张、节约用电、倡导绿色出行;感受自然界中事物间的联系并对
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二.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1.通过已有经验以及书本读图认识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2.能用图形表达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3.知道温室效应的原理并能理解其成因用以解释实际问题;4.分析温室效应的利弊,懂得看
待事物能有一分为二的思想;5.在生活中能有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保护环境的意识。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读图并分析教学难点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活动并类比温室大棚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
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思路敏捷但往往思考得不够全面,在课堂中爱表现,希望自己的答案能得到同学的赞同,老师的肯定。已有知识基础:1.学生的前概念:己学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什么是温室效应并不陌生,各种低碳概念或多
或少都接触过,也感受到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例如:天气特热、变化无常等现象)。科学方法:学生在本册第2章就学习过模型的研究方法综上所述,课堂上学生具备“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能展开讨论”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可以实施“
问题引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教学环节知识点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效果新课导
入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对媒体中图片展示图片、提问:大气中的氧气会减少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氧循环和碳循环。新课教学1.认识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图片“氧循环”利用多媒体展现学生的循环模型图引导并板书读图、完程氧循环模型图认识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解释“生物
氧化”新课教学2.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图片“碳循环”,利用多媒体展现学生的循环模型图引导并板书读图,完成氧循环模型图认识自然界中碳循环途径,这里适当解释碳在大气中是以二氧化碳形式,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过渡自然界自我协调能力有限图片讲述
: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氧平衡,由于过度使用化石燃料,碳循环失衡边听边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温室效应,并引起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新课教学3.温室效应的成因活动将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实验拿出边看边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新课教学4.大气的“温室效应”图片请
学生来说明图片所表达的意思思考、回答分析大气温室效应的成因新课教学5.温室效应的利弊图片引导学生阅览书本中内容并开展讨论讨论、总结概括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看待事物要有一分为二的思想。小结知识巩固思考与讨论展示题目,提醒关键词学生思考、讨论知
识运用能力培养并巩固知识作业:作业本、课后练习题教学反思:作业本完成情况较好,全班36位学生,有25位学生的作业情况达到B+以上,问题大多出现在借事说理题上,回答情况不够完整。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为什么经常打开门窗
通风?”学生的回答往往太简略,不够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