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docx,共(2)页,15.76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6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二、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
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三、教学过程导入·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
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活动2【讲授】进行(一)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问题启发(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
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2.探究实验·活动一——做一做: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活动二——读一读: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
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活动三——说一说: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
)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实验探究活动一——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
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活动二——做一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活动三——想一想: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
的物质叫介质。活动3【讲授】小结1.总结的方式是让学生“谈收获”;2.反馈练习力求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