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月相》教学设计.doc,共(4)页,2.30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5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4节《月相》教学设计杭州市采荷中学孔迪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
利用必要的信息完成的。基于以上理念,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把知识的传授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根据已经学过的月球相
关知识衍生到对月相的探究,通过对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深入和探究,学生能体会建构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探究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4节月相。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一章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第1节中学习了
有关月球的知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农历之间的关系,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也为将来学习日食、月食奠定了基础。2.学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1.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空间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2.对宏观物体的感官印象较深,但是空间想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喜欢将科学与生活相联系,但是匮乏生活经验。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2)初步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3)结合
农历说出各种月相的名称。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模型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提高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月相变化现象,进一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教学
思路前期分析教学目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领悟到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体会到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中曲折前进的。探究实验法视频教学同屏同播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视频导入,引出定义播放“超级月
亮”的新闻视频,提问:除了见过圆圆的月亮,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月亮?根据学生的答案,给出月相的定义(我们看到月球的圆缺形态称之为月相)引入新课:根据以上对月相的定义,提问月相形成的原因。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超
级月亮”视频,思考其他形状的月亮。根据月相的定义,思考并讨论月相是怎么形成的。授新课类比转化,思维建模展示一号道具:发光的圆形台灯。提出问题串:用台灯来模拟月球合适吗?假如真正的月球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将会是什么形状?根据学生的回答
,确定台灯模拟月球不合适。继续展示二号道具:圆形玻璃鱼缸。提问:用手电筒代表太阳,鱼缸代表月球,光照向鱼缸时,学生观察一号道具,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串。学生借助教师的演示,发现用玻璃鱼缸代表月球并不能看到月相那样的圆
缺变化。依据一号道具和二号道具找出规律:要产生月相,月球教学重难点教学技术应用重点难点(1)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2)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教学过程3有没有出现月相那样的
圆缺变化?邀请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找到规律。必须不发光,不透明。同屏同播,全员互动展示三号道具:不发光也不透明的泡沫球。提问:如果用泡沫球代表月球,整一个月球都能照到太阳光吗?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猜想应该如
何表示被太阳光照到的部位。全员互动环节:环节1:全班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扮演成“地球”。教师拿起月球模型,绕着“地球”公转。手机拍摄到的画面进行实时同屏同播。环节2:老师拿手机,一位同学拿“月球”,“月球”绕“地球”公转。环节3:展
示“月球”绕“地球”公转时的4个特殊位置,依次提问: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是月球的哪个半球?阐述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的月相及其日期,农历一个月又称为朔望月。学生思考并猜想泡沫球上哪些部位能照到太阳光。并根据教师
的提问进行回答。环节1: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扮演成“地球”。拿手机的学生将摄像头对准老师手里的月球模型,跟着老师的节奏,将手机依次传给左侧同学。环节2:扮演“地球”的学生注视“月球”。环节3:学生通过“月球”位置的不断变化,了解4个特殊位置,知晓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的月
相及其日期。角色扮演,突破难点展示PPT,提问1号位置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邀请学生上台,将月球模型黏贴到KT板上。并提问:为什么这么黏贴?月球依次公转45度,分别邀请不同的学生上台将月球模型依次贴在相应位置。提问:八个月球模型
有没有共同特点?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一名学生扮演地球,引导其通过手机观察“月相”的变化情况。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月球模型完成任务单上的实验。通过同屏同播技术展示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提问:通过
实验,你认为形成月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PPT中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回答问题。学生上台,将8个月球模型依次黏贴到KT板上。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将所看到的“月相”通过手机同屏同播的技术展示在大屏幕。完成任务单上的实验。思考并讨论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之间的关
系。小结巩固练习,实践应用赏析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提问:诗中写的可能是农历哪一天?当时的月相是什么?学生依次赏析《元日》和《中秋月》片段,根据老师要4赏析经典诗句《中秋月》,提出问题串: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月相可能是?是农历
哪一天?可能是哪一个传统节日呢?展示一组图片,提问:这组图片是月相还是月食?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求,回答相应问题。观看图片,初步探究月相和月食的区别,小组讨论并作出猜想和假设。技术名称优势技术名称优势同屏同播清晰地将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过程。左侧二维码为“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同屏教学实录。双轨同屏在同屏同播的基础上,可以将不同小组的实验过程同步呈现在大屏幕上,做到实时观察,实时对比。左侧二维码为“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双轨同频教学实录。平板绘图利用平板,绘制图形,
适用于绘制生化图形,例如细胞结构等。左侧二维码为“绘制分子结构猜想图”绘图教学实录。白板绘图利用电子白板,绘制图形,适用于绘制物理图形,例如电路图等。左侧二维码为“绘制电路图”绘图教学实录。微课学生放学后观看微课,再次巩固教学重难点,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后
,相当于把老师请回家。左侧二维码为“凸透镜成像之照相机”微课教学实录。FLASH动画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左侧二维码为“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教学实录。技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