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月相》教学设计 (3).doc,共(4)页,37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5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四节《月相》教学设计运河中学:盛建明一、设计理念本课时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知作为基础,以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作为动力,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为前提,创设教学情景,解决教学难点,关注实践体验,实现知识传承、能
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积极发现原则——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性,主动进行月相成因及规律的探讨。小步子原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一步步设疑引导,促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而不是一蹴而就。及时反馈原则——在学生对新知有了一定
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与观点。二、教材分析《月相》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同学在小学学习了有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但是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习,所以知识估计有点生疏。月相一
节,文字内容不多,但是包含大量知识信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月相的概念、月相的成因、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月相与人类的关系。教材文字叙述不多,但高度概括,在教学处理时,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图像信息,补充有关知识
内容。二要注意添加科学而细致的讲解和说明,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月相的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结合动态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月相变化规律是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学生生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月相与人类的关系,可以通过对农历的介绍
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三、学情分析认知方面,学生对月相的产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而且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但具备这两个条件还
不够,知识还只停留在形象的表达上,并不知道其形成原因和规律。探究方面,学生对操作模拟实验还不是很熟悉,对制定实验方案还缺乏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操作方面的素养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能够合理地分工合作,严谨、细致地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科学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学生平时观察过月相,对这个天文现象并不陌生。初一的学生充满好奇心,他们不会因为感兴趣而就会有秩序地完成实验,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引导。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月相的概念;2.概述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3.说出月相变化周期与农历
的关系以及月相与生活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一定的手段演示月相的形成过程;2.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月相变化规律,估算农历、学会分析具体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
案的重要性,2感受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2.通过月相学习,留心观察自然现象,欣赏自然美景,热爱大自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月相的成因难点: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六、教学方法(一
)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观察、视频观看与资料分析等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对月相知识的建构,指导全体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2.启发式教学(通过不断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看问题,启发学生带着求知欲不断分析、思考、讨论、推测,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对月相的认识。)3.合作研讨法
(开展小组讨论、游戏演示活动,引导学生更愿意相互交流学习,探究新知,进而攻克本节课的重难点。)(二)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总结归纳法七、教学准备月相探究仪器、黑白球、多媒体课件、学案。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课前】播放音乐。【设问】上课之前,我们听的这首歌相信
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清楚里面有句描绘月亮的诗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学生活动】画月亮的
形状。画完后,自告奋勇地的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同学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都很仔细,大家都看到了月亮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我们称之为月相。【板书】一、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回顾旧知】在小学我们知道了月球是圆的,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
。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却有圆缺的变化,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月相的圆缺变化呢?知识回忆:1、月球的形状?2、月球是否发光。【板书】二、月相的形成原因建立假设:1、月球不发光、也不透明。„„„„„„.„„„„„„【讲解】之后,我们要继续建立假设。(1
)、月球在宇宙中总是一半被照亮。(2)、。但是我们为什么看到亮面却不是半个月亮呢?建立假设:2、可能是月球、太阳、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形成的?【模型展示】一半涂黑的黑白球【讲解】现在有一个一半涂黑,一半是白的黑白球。我们把这个当作
是月球,右边的窗户当3作是太阳。白色的部分代表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黑色的部分代表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大家把自己当作地球,将黑白球绕你转动,相互看看,你看到的月球的白色部分形状一样吗?【学生动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都观察到了所看到的
月球的白色部分形状不一样。【讲解】肯定学生的假设。通过实验我们粗略的发现月相确实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过渡:那么我们能否进一步研究在确切某个点上的月相是怎么样的呢?【媒体展示】设计方案,着手实验——三球模拟简化实验【讲解】现在
请两个同学上来,同学甲手拿月球,拿着黑白球按照屏幕上的指示从A→H的逆时针方向绕地球运动,同时也当地球的观察者,当月球运动到A、B、C、D、E、F、G、H时,把所看到的月相在对应的白纸上画下来。乙同学监督月球在运动的时候白色
部分是否始终对着窗户即太阳,同时做逆时针转动,。【学生活动】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帮忙纠正其错误的地方。【讲解】评价两位学生的演示。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桌上的黑白球,两人一组,也像刚才同学甲乙一样,自己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两人合作,一人手拿月球并充当地球观察者,另一位做
监督者。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轨道的8个位置。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即右边的窗户;5.请每个同学都把亮的一边标上“左”或“右”【小组合作】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月相变化。【交流】画完后
,请几组代表上来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媒体展示、小结】得出结论,评价交流月相的形成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只是反射太阳光;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
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动画展示】展示月相动态变化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并探究其变化规律。过度:【板书】三、月相的变化规律【利用学生作品】【观察并画图】大家看课本109图3—34月相变化;外面的圈表示月球亮的一半始终朝
着太阳光的方向。里面的一圈表示人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强调:从地球的角度观察,下面的图要倒过来看。然后补充完成几个空白的月相图。根据月相变化的规律给以下月相排序ABCDEFGHA4【交流】互相交流,看看画的对不对【动画】观察各种月相出现时间,让学生特别留意出现的时间和
位置。【思考与讨论】【小结】1.月相变化规律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个月相三球的位置关系。2.月球变化规律二:a.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月面朝西)。b.下弦月出现在下半
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月面朝东)。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板书】四、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设问】我们研究月相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月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讲解】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
,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现在我们过的什么节是根据农历确定的,你知道吗?【媒体展示】让学生填一填各个节日的日期及月相(春节、端午、重阳、中
秋)。九、知识应用,课堂达标十、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十一、作业布置1.探究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2.探究月食、日食。十二、板书设计板书第五节月相一、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二、月相形成原因:(1)、月球
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2)、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三、月相的变化规律四、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