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3).docx,共(3)页,19.28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2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运动的描述——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重点和难点:1重点:1理解机械运动、2参照物选取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2难点:1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结果可能会不同,2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flash动画问题导入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意图: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
兴趣。情景导入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
体是没有的。推进新课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交流归纳(生)上述运动
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现象探究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
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讨论交流(生):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
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探究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强调(教师)关于参照物问题
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2)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3)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梳理(教师)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
下:(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跟踪例题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
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探究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
如图所示的对话。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问题分析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归纳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选
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步训练1.当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能进行?2.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
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规律总结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
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1.由于借班上课,事先对于学生层次不够了解,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出现偏差,原本在自己班上课时(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整节课需要花费36分钟左右,还
剩余3~4分钟给予习题练习,但在正式公开上课时由于所在班级学生反应能力较快,整节课进度加快,还留下10多分钟时间进行习题练习。2.在进行难点问题,让学生讨论时,给予时间不够充分,使讨论这一设计留于形式化,从而导致上课进度过快,学生课堂习题量太多,过于
偏向考试应试化。3.整节课缺乏课堂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整堂课气氛太过沉闷,而自己作为新教师又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所以最终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4.在对于习题讲解时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学生互评的环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而且在习题讲解时
应注意过程的讲授,在讲解过程中进一步达到和巩固教学目标。并且对于学生习题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给予矫正与反馈,而不是为完成学习进度就忽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5.在知识点讲授时,各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与过渡语句,直接从一个知识点跳到另一个知识点,太过生硬,不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