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一上《第17课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2.docx,共(6)页,117.76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61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美版一年级上册中的“造型·表现”领域。鱼是低年级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鱼的造型和结构相对简单易掌握,有利于低年级段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和艺术创作。在教材中,欣赏
部分选择了农民画和自然界中“鱼”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农民画的艺术性,并通过和自然界中的鱼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二、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自由表现和大胆创作的能力,但
是对于作品的构图和物体造型能力有所不足。因此,本课设计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训练学生大胆创作的习惯,在了解和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画面丰满的美术作品。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鱼在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
象的关系,了解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产生的。⑵过程与方法:在游戏、观察、讨论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表现鱼的外形、花纹、色彩等特征,并通过对比的方法,领悟突出主体,使画面丰满的方法。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习惯,在艺术创作中树立保护自然
的环保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⑷教学重点:认识鱼的外形特点,学习和掌握对比以及使画面丰满的方法。能运用多种形状、花纹和色彩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⑸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大胆创新,并在作品中突出特征。五、教法学法⑹教法:讲授法、演示法、情境创设法等⑺学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六、教学过
程设计1、奇用魔术巧引鱼⑴准备教具:水粉纸、白色蜡笔、刷子、颜料⑵教师利用“水油分离”技法,用笔刷在事先备好的“白纸”上画出蓝色海底的画面。⑶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画面中为什么没有鱼儿?今天我们的海底马上要进行一场比赛,请各位同
学来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2、乐玩游戏巧识鱼⑴模仿游戏①问题:鱼儿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你能模仿鱼儿游一游吗?②小结:鱼儿种类繁多,一条完整的鱼,是由头、躯干、尾、鳍组成。鱼的游动正是通过它尾部的摆动来完成的
。③示范:教师展示画一条完整的鱼。⑵抢答游戏(出示多媒体课件)①问题:你最喜欢哪条鱼?它的外形、花纹、色彩是怎样的?②小结:每一种鱼儿的外形、花纹、色彩都是各种各样的。③示范:教师给刚刚展示的鱼儿添加花纹、色彩。⑶思
考游戏(出示多媒体课件)①问题:猜一猜,这条鱼是大鱼还是小鱼?②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才知道物体的大和小。③示范:在展示的作品中添加可以对比的其它小鱼。3、悦赏作品巧析鱼⑴多媒体出示课件:农民画《戏鱼》,学生初步欣赏感受农民画。⑵组织小组讨论,抛出问题:①你认为戏鱼中的鱼是一条大鱼吗?说一
说理由。通过和画面中的小朋友及其它鱼的对比,我知道它是一条大鱼。②这条大鱼与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艺术作品中的鱼比自然界中的鱼,外形更夸张,花纹更复杂,色彩更鲜艳。⑶对比《戏鱼》和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的作品,看看哪一幅作品画面更丰富饱满?示范:在作品中
添加环境物,如水草,小鱼苗等,完成一幅画面丰满的作品。4、活学活用巧扮鱼⑴小结创作步骤。①画外形。②添花纹。③加环境。④涂颜色。⑵创作口诀歌画画时要注意,粗心马虎要不得。涂色时要认真,饱满均匀才美丽。裁剪时要小心,注意安全
最重要。⑶欣赏优秀作品,鼓励大胆创作。⑷实践游戏(完成导入中创设的情境:海底比赛)①比赛要求: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注意鱼的外形、花纹、色彩。你也可以尝试用其他表现方法来制作一条鱼。②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创新。5、妙用海景巧秀
鱼⑴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将优秀作品贴在导入时的“白纸”(海底背景)上。⑵评价要点:画面丰满有创新,作品美观有创意。⑶情感升华:课件出示图片《环境污染、殃及池鱼》,请学生对比我们创作的优秀作品,谈一谈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⑷教师总结全课,提出倡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还给小鱼一个干净的家!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课围绕“鱼”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引鱼——识鱼——析鱼——扮鱼——秀鱼”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得教学活动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有趣,既符合学生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兴
趣,又能够在轻松的游戏和讨论中掌握本课的重难点。但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问题:首先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亟待加强。虽然是一节美术课,但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同样很重要,针对此现象,既要注意和其他教师的沟通引导,又要通过美术课的特色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这种表达欲望也会成为孩子们的美术创作语言,最终由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是教师本身的课堂把控能力有待加强。这种把控应该是对各种因素的把控,比如时间、环节、孩子们的问答、引导等。在今后的课程中,我应当更好的熟悉教学环节,更好的把控课堂上的各种情况,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但是又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效的
进行问答和讨论。最后需要告诉自己的是,教学,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教师素养,在教与学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