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岭南版】五年级下册《1.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PPT课件1.ppt,共(9)页,1.30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40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现藏中国美术馆的《流民图》仅是原作的上半卷,画面50余位人物,儿童形象近半,其余多为老人和妇女。而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幼童的天真不知愁滋味、老人和妇女愁苦无助的形象,使作品增添了悲剧意识和人性在遭受蹂躏过程中的沉重感,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表达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同情大众、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蒋兆和曾表示:“我因为这个时代的洪流,冲进了人们心房中的痛苦,让我感觉到人生的悲哀,又让我兴奋到这个时代的伟大,一切的一切,使我不能忽视这个时代的造就,更不能抛
弃时代给与大众的创伤。”流民图背后的故事辗转经历《流民图》1943年,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之后,遭日本宪兵队禁展;1944年初夏,在上海法租界展出后以借阅为名遭变相没收,几年没有下落;1953年,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195
6年,编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1957年,在前苏联展出,引起轰动;1967年,被批判,并险些被销毁;197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做出结论,肯定为“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198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雕刻在蒋兆
和的故乡四川泸州玉蟾山上;1994年5月,残卷及复制的后半卷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5年,蒋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马振声等五人完成《流民图》复制品全卷,并在中国北京与日本展出;1998年,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艺术家截取说唱艺术最精彩的说唱举动,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
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看似头大身小,躯体粗短,身材比例失调,但恰恰如此,其丰富的说唱内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艺成功者的自然流露,被刻划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特点:诙谐、幽默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
现已脱落。此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说唱俑的前世和今生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强盛时期。从而出现以经济鼎盛而闻名于历史的"文景之治"。由于国力的强盛,贵族王侯们蜕变侈奢、纵情享乐。王公贵胄们不惜倾尽家资修建陵寝。多姿多彩如汉代彩陶艺术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
下应运而生。历史背景从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情况看,两汉各时期陶俑,有较大的差异,但汉代陶俑与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区别,突出地表现对神韵的追求上,汉代杰出工匠所遗下的艺术品上所体现的风格,表明这一时期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在写实的
基础上刻划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创作理念在说唱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汉代陶俑的特点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秦代跪坐陶俑(西安博物院)唐代彩绘说唱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三彩釉武士陶俑(西安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