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1《认识常见的材料》教学设计3.docx,共(9)页,29.38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94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1、认识常见的材料教材分析:《常见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它从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物体与物质内容的分支课题。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级研究主题。本课从材料的来源认识材料的分类,
然后通过寻找教室里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使得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为单元后续的《纸》、《金属》、《塑料》三课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课起到了单元统领的作用。本课虽然没有技能操作上的难度,但很鲜明的是它需要将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让学生
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将学生由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星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的层次上。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进入“材料世界”的同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
来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便达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目的。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这些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学生对常见的材料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然而他们的这些认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规整的,无法有效归入到知识体系
中;而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显得参差不齐。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的,系统的建立材料的概念,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
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物品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的目标。学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这些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学生对常见的材料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然而他们的这些认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规整的,无法有效归入到知识体系中;而且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显得参差不齐。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的,系统的建立材料的概念,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物品可以
用多种材料制成,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的目标。教学目标:1、通
过观察教室或家里的物品,能识别出身边常见物品是由哪种材料制成的,初步认识常见材料。2、举例说出常见材料玻璃、陶瓷、石材、布料、木材、纸张、金属等等,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基本特点。3、认识到一种物品可以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因此我们的生活才如此方便。4、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相互
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物品,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在初步认识各种材料的基础上学会辨认材料,了解常见材料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教学准备: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各种文具袋及文具、鞋子、活动手册、多媒体课件
等等。预习要求:观察家中的物品,看一看这些物品分别由什么材料制作而成,初步认识常见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第一单元篇头的一首小诗:什么软,什么硬?什么重,什么轻?什么不怕水?什么不透明?什么容易碎?什
么有弹性?经常辨一辨,感官更灵敏。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想一想这首小诗中的问题,全班交流。3、同学们:我们刚才讨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有的软,有的硬,有的不怕水,有的不透明……那为什么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特点呢?因为他们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从今天
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他们是用什么做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认识常见材料。4、板书课题:1、认识常见材料二、观察身边的常见材料1、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2、出示教材第四页的图片,引导:同学们,
这是老师家的客厅,你们看老师家的客厅漂亮吗?(漂亮。)老师家的客厅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由什么材料做起来的呢?3、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客厅里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分别由什么材料制成的?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的眼睛真尖啊!老
师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大家看出来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是用什么材料做起来的?5、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6、教师指导并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概念加以
纠正。三、辨认归类材料1、教师引导:听了刚才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大家了解的东西还真不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给材料宝宝找自己的家。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出示八种材料,看谁能够又快又准的给这些材料找到自己的家。3、游戏开始,老师分别
出示陶瓷、纸、塑料、金属、布料、石材、玻璃、木材等八种材料。指一名学生上台分别把这八种材料放到相应的盒子里面,其他同学认真看一看,看他放的准不准。4、分小组做游戏,小组内每个学生轮流来给材料宝宝找家,一个
同学做完之后,把材料重新混乱,下一位同学接着寻找,让学生在不断的识别中进一步熟悉材料特点。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游戏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5、引导学生辨别金属教师出示铜勺、铁锅、铝罐、菜刀等常用金属物品,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
:同学们,铜铁、铝、不锈钢这些都是金属。金属也分好多种,在众多的金属中,人们常用的金属是铁。大家知道铁跟其他的金属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讨论交流,想一想该怎样区分铁和其他的金属?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学生说的方法可以加以验证
。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种方法那就是用磁铁验证。磁铁可以吸住的,那就是铁;磁铁吸不住的,那就不是铁。四、识别并记录材料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材料,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每天携带的文具盒和文具,说说它们分别
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盒和文具,看一看是有哪些材料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将物品与制作材料连线这一道题目。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自己的文具盒不是仅仅由一种材料做成,而是由几种材料共同组成,布做
的笔袋,尼龙做的拉链,每一种材料都有,不同的用途,从而进一步懂得一种物品由多种材料共同组成,功能会更好。4、过渡:其实生活中除了笔袋,还有很多物品都不是只由一种材料做成,而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比如说我们穿的鞋子、衣服等等。五、观察帆布鞋1、
出示课本上的帆布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鞋子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边指着图片上鞋子的相应部位,边引导学生认识鞋面、鞋底、鞋带、鞋带孔、魔术贴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双鞋子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说一说使用这种材料的好处,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相应的题目。2、学生分小组活动,观察帆布鞋图片,并完成
活动手册上相应的题目,教师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用途,一种物品由多种材料组成的话,功能会更好。下面大家再看一看自己脚上穿的鞋子,了解一下自己穿的鞋子各部分所用的材料以及它的好处,并在本小组交流。六
、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木料、布料、塑料、金属等各种不同的材料,知道了生活中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组成,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作用,用多种材料组成的物品,功能更全面。七、课后延伸课后请大
家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各种物品,看看他们是有哪些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各有什么作用。教学反思《认识常见材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材料内容的第一课,刚接手这一课时,由于没有教参,在分析教材、研读课标及查阅资料等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初步的处理,在教材只有8种常见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橡胶”这
一材料,“橡胶”也是常见材料之一,认识它将为后面“辨认鞋的制作材料及其优点”打下基础。而且在初步辨别了9种材料后,又增加了“分辨16种物品的组成材料”这一活动,其中没有由“石材”做成的物品,因为石材这种材料在生活中使用面积很大,但其做成的物品种类并不多,不易收集。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
,这一内容的增加,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教材分析的那样,学生认为“金属制品都是铁做成的”,在课堂开始认识金属时,虽然用磁铁引导学生认识了金属这种材料的名称,但在整个课堂中,“金属、铁”总是同时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而“回形针、易拉罐”这些典型物品的出现,正好强化了对这一材料的认识过程。从整个辨认过程来看
,橡胶的辨认难度不大,陶瓷、玻璃学生反而易混淆。正是在这16种物品的辨认过程中,在交流与质疑中,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观察文具袋和文具用什么材料做成,指导学生发现一个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并巩固、运用前面对材料的认识。
”这一活动的设置从学生身边的物品入手,设计很好,但由于使用材料有限,不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因此将这一活动简单设置为“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身边的物体通常是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也并没有设计课堂记录单。这一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为学生笔袋添加丰富的物品,可能效果会更好。因此在课堂录制时
虽然没有让学生进行记录,但在最后设计时,这一部分内容设计了记录单,希望在以后的执教中可以使用。“观察帆布鞋用哪几种材料做成,并猜测各种材料的优点。”帆布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材料典型,优点明显。在前面辨认的基础上,鞋底
的制作材料学生很快就可以出现,但对材料的优点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难度比较大,因此这一活动也只是全班交流,并为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与分析。综合来看这堂课,内容多,容量大。前一部分内容(11种材料的归类和16种物品的辨认)是重点,应花费时间在这一部分
上,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录课时间有限,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些欠缺,教学深度不到位,课堂指导学生的观察不到位,导致对于这些常见材料的部分优点并未呈现出来,这是本节课的遗憾之一。从材料来看,本节课材料太多。最初设计时,想让学生在材料上贴标签,结果在试讲时,发现有些小组贴
错后,标签再次使用很困难;后来改用纸盒,把材料及物品放进去,可是每个组有9个盒子,学生在寻找时又有了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好材料,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更好的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总之,科学地处理教材,呈现有
结构的材料,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是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节课还需要不断的斟酌,以求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