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六年级下册《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学设计1.docx,共(8)页,72.28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5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小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规划六年级音乐顾云云【教学内容】苏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前思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如是说。学习者相伴共同学习的价值从古至今就受到肯定。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资源
就是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性和发展的潜能。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音乐欣赏课《北京喜讯到边寨》中,
我打破了平时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设计了身势动作、打击乐伴奏、歌唱律动等多种小组合作体验音乐的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运用图谱感知音乐的主题,体会力度、速度、旋律、调式等音
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基础上的对话与合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的机制不再是理解----记忆,而是在对话中生成,在
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正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目标预设】1.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2.以小组合作模式贯穿课堂始终,通过整体欣赏及各主题的
细致聆听,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了解西洋管弦乐器的编制,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感受其表现力,了解管弦乐民族化的同时,加深对器乐表现力的感受,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喜爱。3.通过充分聆听、感受乐曲,在音乐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结构的美
,参与体验音乐色彩、速度、力度及调性的变化,尝试划分单三部曲式,了解复三部曲式,并运用已学的知识及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自己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音乐内容的感受和认识体验。【活动规划】板块一:实施互助合作,轻松
玩转课堂。学生活动:分成四大组,玩一玩杯子舞演奏彝族民歌《苏木地伟》。师:今天来了很多远方的客人,我们一起合作,唱起彝族的酒歌《苏木地伟》,演奏快乐的杯子舞来欢迎他们吧!师: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熟练默契,下了不少功夫呢!我们都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和真诚了!(一)导入(
了解演奏形式及乐队组成)1.听一小段师:客人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呢?我们来听听。师:你认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啊?为什么?生:听得人心情愉悦、兴高采烈……2.简介乐曲创作背景师:这首乐曲叫做《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于1976年12月与马洪业合作改写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
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喜讯传到祖国西南边寨时,人们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3.观看视频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首乐曲的现场演奏视频,由中国著名指挥家彭佳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奥地利交响乐团演奏。听听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面?里面有没有你
熟悉的西洋乐器。学生活动:描绘的场面:熟悉的演奏乐器:设计意图:初听乐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同时通过认识管弦乐队乐器,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乐曲中所出现的管弦乐器,为接下来的音乐欣赏中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
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做出铺垫。4.摸一摸、奏一奏,分分组,初步了解西洋管弦乐队。T:同学们了解的乐器真多呀,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乐器,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奏一奏,看看本组的乐器是属于西洋管弦乐队的哪一组?学
生活动:分组探索,总结:管弦乐分为四大组:弦乐组:柔美、动听,音色统一,由弓在弦上震动摩擦发出声音。具有多层次的表现力。木管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由气流震动来发声,簧片震动、声波在管内折射发出音响,手指开和调整音高。能够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丰富管弦乐的效果。铜管组:音
色雄壮、辉煌、热烈,音量宏大、宽广。打击乐器组:成员众多,特色各异。对渲染乐曲气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每一种乐器的音色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管弦乐队能表现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与团体合作技能
。小组成员要互帮互助,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练习,引导小组成员们轻声说话、积极聆听、互相鼓励、客观批评、化解冲突。板块二:整体感受乐曲,尝试分析结构。1.感受乐段与乐句师,我们来仔细地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在纸上做做记号,看看乐曲一共有几个部分?可以根据音乐旋
律的走向画,也可以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的内容画。一边听音乐,老师和学生一边在纸上画图形谱,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在图形谱的提示下,了解乐曲一共有几个音乐主题。师:这是一首结构庞大的管弦乐曲,有这么多的音乐主题,有重复的吗?最后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2.
发现其他音乐元素(连接句、引子)师:我们现场画出的图形谱包含了这首作品的一切内容吗?还有哪些是没有画出来的?连接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过渡由连接句来连接,可以完成转调、节奏的变换,情绪的转折,这样显得很自然、很协调。3.引子师:当好消息传到边寨时,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你听乐曲中是用什么办法把大家召
集到一块的?师:我们听到了号角的声音,它的强弱有什么变化?师:管弦乐队中是用什么乐器来模仿牛角号的呢?你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铜管乐器的前身就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都是依靠唇部的气压变化来改变音高的。设计意图: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尝试在图形谱的提示下,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感知音乐主题。
同时关注图谱外的音乐元素,养成更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板块三:欣赏主体乐段,实施有效合作。1、主题a师:刚才听了乐曲,你能哼出其中的一两句吗?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一句了。我们再来听一听1)感受音乐情绪:矫健奔放,力度:极强。表现的音乐形象:寨民们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载
歌载舞地狂欢起来。2)唱歌谱3)跟音乐声势动作师:如何使气氛更热烈一些,可以用打鼓来表现?学生活动:打鼓。集体用声势动作,甩胳膊拍手+拍腿,或者其他自创的都可以。2、主题b1)先唱一唱,再聆听,感受旋律反复出现的次数及
力度变化。师:一起唱一唱主题,仔细聆听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主题,力度有什么变化?生:出现了4次,第一次和第三次力度较弱,第二次和第四次力度强,2)女生、男生对唱。3)再听。师:主奏乐器是什么?想象一下,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生:在两支黑管的领奏下,乐队交替演奏出欢快、活泼的彝族舞曲旋律,姑娘们
纵情舞蹈。单簧管的管口像竖笛,尺寸比双簧管大,音域偏高,像花腔女高音或者是戏剧女高音。双簧管的笛头尖尖的,像唢呐,音色明亮柔和、甜美圆润。被称为抒情女高音。4)感受演奏乐段中的特殊乐器:铃鼓师:在强的乐句出现了什么特殊的
声音?是什么乐器发出来的呢?除了铃鼓,还可以加入什么声音表现音乐呢?师:彝族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的火把节热闹非凡,他们的民俗风情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一起来呐喊吧!5)学生活动:用声势动作表现主题:四个圈圈一起做三步一抬,并拍手,1、3句女生柔美动人,2、4句男生彪悍
、矫健,摇铃鼓加呐喊:“嗨嗨,哈哈”。3、主题c1)感受弦乐器组与管乐器组的密切配合师;听,这段主题旋律由哪个乐器组演奏的?2)模拟弦乐组演奏师:让我们期待六几班弦乐组精彩的表现吧!起,身体自然地起伏,模仿拉弦的动作。3)里面加入了什么打击
乐器的声音?师:如果你是小小指挥家,请你来思考一下,这段旋律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现呢?比如哪里加木鱼,哪里加串铃等。4)小组合作表演。4、第一乐段1)总结第一乐段的节奏特点:热情澎湃的第一段,把我们带入了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西南边寨。2)完整聆听第一乐段音乐,加上
表示各段的声势动作。学生活动:a拍手+拍腿b三步一抬摇摆身体+敲铃鼓c模仿拉弦乐。体验音乐要素,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设计意图:运用图谱,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使音乐欣赏更有目的性,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让他们通过聆听分辨、声势律动、打击乐器配入、模拟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乐曲情绪、体验音乐
要素,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板块四:整体感知乐曲,有效把握曲式。1、在老师图形谱的提示下完整聆听乐曲2、尝试划分第一段,单三部曲式。3、简单讲解复三部曲式师:这种曲式结构称为复三部曲式,它包含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两个或者三个主题组成,其中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设计意图:
在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尝试运用图谱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初步了解复三部曲式。五、总结师:今天我们欣赏了具有苗族和彝族乐曲风格的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第一部分,了解了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乐种,感受了当喜讯从北京传到边寨
时,人们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热情。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把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带向全世界!六、尾声《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师:让我们再次敲起快乐的杯子舞,欢送我们尊贵的客人老师吧!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
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有太多的机械、沉闷与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好奇心的刺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
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基础上的对话与合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的机制不再是理解----记忆,而是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正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一.面向全体、有效体验,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乐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点,其丰富的音乐要素令人震撼,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实践中来,让我们看到:学生乐于参与到难度适当、较好掌握和学习后能够得到的音
乐活动之中,这正遵循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建立鲜明的表象,形成概念。在知识的学习中发展学习音乐的能力,在感官的活动中发展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把知识学习与
能力发展统一起来。二.关注规律、有效落实,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结构庞大,主题分明的管弦乐作品,色彩、力度、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多种音乐元素穿插其中,让人眼花缭乱,该从哪里入手呢?学生对哪方面更感兴趣?怎样能
让学生听懂,并且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记住乐段的主题,听辨出乐器的音色呢?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学习能力,掌握了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音乐知识基础,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设置问题,师生共同在音乐学习中找到灵感和答案
。有些答案都是不固定的、开放的、即兴的,这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创造性的发展思维能力。三.小组合作、鼓励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尊重、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不仅关注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关注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他们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主动的构建----获得知识技能,提高智慧能力,完善主体
人格。只有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环境里,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尊重,才能乐观、自信。乐曲里面的乐器种类太多,不可能一一给学生们分析到位,我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们认真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简便易行的活动方式表现音乐。找
出弦乐组的音乐----模拟它们的演奏动作;听出苗族风情的铃鼓音乐----敲奏铃鼓为音乐伴奏;旋律柔美的乐段----女生舞动绸子翩翩起舞;强有力的节奏处----男生创作节奏敲击凳子。一切课堂学习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不断进步,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好的音乐课能够
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触动和震撼,它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我们要在那里种下音乐的种子,让音乐之花尽情开发。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成为课堂的观察者。开启我们的智慧,让学生们在富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插上音乐的翅
膀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