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敬谱)】五年级下册《演唱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1.doc,共(9)页,1.13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20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美丽的夏牧场》学科音乐学段5-6年级年级5年级相关领域表现领域、情感领域、文化领域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基于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授课班级学生已有的能力和认知特点,结合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和节拍转换,在学生的音乐活动实践体验中唱好歌曲,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同时,巩固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
全面提高音乐素养。教学背景分析1.核心内容以《美丽的夏牧场》演唱为核心内容,有机结合“演唱”“识读乐谱”“即兴创编”等相关内容。2.教学内容分析(1)歌曲分析歌曲《美丽的夏牧场》,e羽调,七声音阶(清乐),与哈萨克族民歌广泛运
用七声音阶的特点一致。乐曲为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唱。在天山脚下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恰布河横穿期间,牧民以哈萨克族
为多,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2)乐谱分析乐曲的结构为一段体||:A(ab):||B(cb’)作曲者运用了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旋律重复,使其中前两行的节奏和旋律完全重复,第5句为新旋
律,第6句是第二句旋律的变化重复,只是将其中的两个八分音符,改为了一个前八分后十六的节奏。3.学生情况分析(1)年龄特点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段。经过4年的音乐课学习,他们喜欢音乐课,热爱唱歌。五年级3班共
有36人,他们相比其他班级,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能主动的表现音乐。(2)识读乐谱能力能认识并唱准八分、四分、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并能较好听唱节奏,能够熟练掌握前八分后十六等多种节奏型。36名学生都已经初步建立首调识谱的概念,能够听
辨并模唱出老师所唱旋律,识谱能力强,除个别学生外音准较好,接触并演唱过简单的二声部合唱。(3)演唱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歌曲,自信的、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4)歌唱习惯部分学生能够基本运用正确的呼吸和发声位置、自然的
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1)前期教学状况:学生的音准较好,能够准确演唱e小调音阶。歌谱中出现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二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等学生认识,掌握情况较好。(2)问题与对策①问题
一:学生对带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曲情绪把握不是特别准确。对策:举例说明一些学生们熟知的哈萨克族民歌,并通过视频让孩子们进入音乐情境,了解感知音乐情绪。②问题二:歌曲中加入了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在音准及声部和谐上有待提高。对策:首先引导学生初步聆听二声部的和声音响效果,在此基础上,用木琴帮
助演唱,部分学生加入二声部演唱,其他学生聆听、逐渐加入合唱。5.教学方式与手段本课主要采用了聆听感受、对比、模仿等为主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歌曲学习。(1)导入环节:①通过发声练习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e羽调七声音阶旋律特点,同时解决歌曲b旋律。
②初步演唱歌曲旋律后,通过《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视频,使学生对哈萨克族音乐有初步了解。(2)旋律学唱:通过指音点拍,聆听思考,发现规律,师生接唱进行学习。(3)歌曲处理:通过通过聆听合唱版本启发学生思考,并尝试改变歌曲节拍进
行演唱。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并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抒发对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地——夏牧场的热爱。(二)过程与方法:能在感受、模仿、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识读乐谱,体验二声部演唱形式,树立准确歌唱的意识。(三)知识与技能:①能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有感
情的唱准歌曲及二声部合唱;②能够准确地转换4/4和3/4两种节拍,并进行演唱。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二)教学难点准确听辨出合唱版本中的3拍子,并准确转换节拍演唱歌曲。教学过程一.发声导入1.发声练习①确定do音
位置在第二线,发声练习。①加入节奏视唱②加入t音,再次视唱旋律。2.旋律接龙①谈话:我们来玩儿一个接龙游戏,无论我唱什么,都请你接唱黑板上这段旋律。A:集体B:分组C:个人②谈话:我们,刚刚接唱的旋律就是黑板上的这段旋律,请你试着唱一唱
。提问:你发现这段旋律有什么规律吗?预设: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找到旋律的规律:a,b多次重复,最后一句b’为b的变化重复。设计意图:在演唱、对比观察后发现乐曲旋律的规律,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3.提问:你觉得这段旋律来自
我国的什么地方?预设:A.回答正确:表扬评价;介绍哈萨克族和它的音乐;欣赏《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感受哈萨克族音乐。B.不清楚:没关系,从《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视频中找到答案,视频中的音乐和我们唱得旋律来自同一个地方;介绍哈萨克族和它的音
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二.感受歌曲1.初听情绪①承上启下:如果说《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为了纪念俄罗斯姑娘玛利亚和哈萨克族青年都达尔的爱情的话,那么我们将要演唱的这首《美丽的夏牧场》又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怎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夏牧场的歌
颂、敬畏、喜悦、赞美之情。②评价:这不仅是美丽天然的景色,还是可以给哈萨克族人们带来丰收的夏牧场。2.复听歌曲(观看视频)①谈话:夏牧场被唱得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边听边看。②提问:说一说你看完后的心情。预设:学生会提到歌词中的内容,比如
:阿肯是什么人?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或是引导学生思考出答案。③讲解阿肯弹唱。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初步感受歌曲,复听加入视频,给予学生对夏牧场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在之后的演唱过程中对歌曲能有更好的表达。三.演唱歌曲1.跟钢琴伴奏演唱歌曲:请你像哈萨克族的人们一样将这美丽的景色用歌
声表达出来。2.再唱歌曲,师加入二声部:①太棒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用歌声留住夏牧场这美丽的景色。请你边唱边听老师唱了些什么。②学生尝试演唱听到的旋律。③用木琴敲击出二声部旋律。④进行歌曲二声部合唱。四
.表现拓展1.观看合唱版本视频①谈话:我们刚刚的演唱形式是?——二声部合唱。《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的确有合唱的版本,我们一起来欣赏。②提问:你来听一听视频中的合唱版本一共演唱的几遍,第几遍和我们今天学
习的这个版本有明显的不同,区别在哪儿?预设:学生在此处可以听出节拍的变化和旋律的变化。2.将歌曲转换为3/4拍进行演唱①请你边用手划拍边尝试进行演唱(慢速)②加速演唱3.处理乐曲衔接部分①提问:如果我们将歌曲演唱三遍,你觉得3/4拍的版本应该放在第几遍?预设:此处几乎所有
学生都选择放在第二遍。②提问:每一段该如何衔接?预设:这里学生会想出各种方式,教师择优进行选择采纳,或进行微调修改。4.引导学生思考新的演唱形式提问:你还可以如何演唱?合唱除了刚刚老师做的加入和声之外,还可以如何演唱?预设:领唱,加入乐曲等,卡农方式此处学生若想不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之前学过的《两
只老虎》或是《美丽的黄昏》等提示学生。5.完整演唱歌曲。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合唱版本《美丽的夏牧场》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多种演唱和表演形式,并进行模仿和创造,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五.总结评价1.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了多种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从中感受到
了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2.希望学生可以以此了结哈萨克民族,并喜欢哈萨克民族的音乐,喜欢新疆美丽的夏牧场。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1.在教学中利用自评、互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手段,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2.关注学生在音乐实践活
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力。(二)评价量规评价要点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1.能够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能够用和谐优美的声音分声部演唱歌曲3.能够变换歌曲节拍演唱歌
曲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特色说明1.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音乐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紧紧围绕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这一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用多声部来辅助歌曲学习。2.在导入环节,欣赏学生们较为熟悉的哈萨克族音乐和舞蹈,激发学生演唱的情绪与情感,并能够用自
然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3.歌曲旋律简单,容易学唱。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提升学生相互合作的演唱能力,将歌曲加入简单的二声部。不仅使学生学会演唱二声部,还提升了孩子相互合作、倾听的能力。4.拓展学习中,欣赏同名合唱版本歌曲,感受合唱歌曲的效果,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歌曲设计
不同的演唱形式。(二)教学反思1.对于本首歌曲,发声练习很重要,但是不能将发声练习与歌曲脱节,于是设计出适合本首歌曲的发声方式,使学生能很快接受并将其融入至歌曲的演唱之中。2.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以投入到美丽的夏牧场的情境中去,二声部的演唱
也比较成功,音色美并富有情感。3.拓展学习中,学生提到了用卡农的方式演唱歌曲,但是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并不能用此种方式将歌曲唱好,需要在之后的课堂中再次练习。4.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把他们想像的完全一样,设计的课程应该是有变
化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