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花城版】六年级下册《欣赏 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2.doc,共(4)页,1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804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3课名曲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黄河,初步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词曲作者;能清楚八个乐章的标题及独唱、齐
唱、混声合唱等演唱形式。教学目的:1、学生初步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2、让学生初步懂得轮唱这种演唱形式。3、学生懂得从学习的内容去关注音乐与相关艺术。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准备:1、PPT展示资料2、学生搜集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
学导入:PPT展示中国地图,学生找出黄河。教师介绍黄河: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二、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资料。(音乐与相关文化:古诗)三、介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
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
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作品介绍:作品
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本乐章运用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以及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这个乐章运用了壮阔、热情、深切的音乐语言,
歌唱黄河的雄姿,赞美五千年的文化,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这首配乐诗朗诵由三弦伴奏。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此乐章运用抒情而深切的旋律诉说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第
五乐章:《河边对口唱》(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这个乐章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大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
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此曲运用卡农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1、介绍轮唱:[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
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2、结合《保卫黄河》说明轮唱的表现特点。[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听范唱、学生谈感受
,教师小结。)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了解了《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背景和历史现实意义,下一节课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歌曲《保卫黄河》。也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
的红歌以及听听更多的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