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水墨山水画》教学设计1.docx,共(8)页,3.41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2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水墨山水画类型造型·表现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所作的中国画。据画史记载始于唐,成熟于宋,兴盛于元,明、清,以后有进一步发展。水墨画讲究笔法层次,充分发挥水墨特殊的晕染作用,以求取得“水晕墨章”而“如兼五彩”的独特艺术效果,在中国绘画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本课教材展示了各类名家山水画,通过赏析和尝试,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基本的“勾、皴、擦、染、点”的用笔、寻找适合自己的笔墨语言,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山水画在少儿水墨教学中是最难的,一不小心就画成了水墨风景,山水
画是人与自然的观照,是心里的景,就是孩子说的造景。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通过系列水墨画的单元学习,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笔墨技法。但同时,学生对山石的笔法表现理解不多,对山水画的经营布局掌握不多。创作时,如何大胆表现自然山水
,同时具备山水的布局之美,意境之美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师准备:毛笔(狼毫、羊毫)、各类纸材(生宣、毛边纸、元书纸等水墨画纸)、调色盘、墨汁、毛毡、笔洗、抹布、镇纸、PPT课件、实物投影仪、作业展板。学生准备:毛笔、调墨盘、洗笔桶、抹布、毛毡。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掌握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以及山水小品的经营布局。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游戏、练习等教学活动,体验水墨山水画欣赏表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之美,提升水墨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以及山水小品的经营布局。教学难点:学习感受山水画中的视角、点景、层次、留白创作出有意境美的水墨山水画。教学过程一、开门即见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墨画,水与墨是我们中国画特有的材
料和元素,别看他简洁朴实却可以表现大千世界和无穷的意蕴。看今天的水墨将幻化出怎样的美景呢?视频导入:板书——水墨山水画【设计意图】:开门见山,通过视频导入营造安静轻松氛围,创设情境,使学生形成水墨的视觉审美,不知不觉中走进山水画的世界。二、看
山就是山——感知体验1.观察感受——看一看万物静观皆自得,带着水墨的眼光一起来看山山水水。山——仁者乐山远观其势,从整体上观察山的外形。(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云雾缭绕)近观其质,从局部观察山石的肌理。(碎石堆积、整块的厚重、倾斜肌理、布满植
被)水——智者乐水(溪流、瀑布、舟船)水给静谧的山带来了声音,山有水就活泼起来,充满动感。【设计意图】:不是亲眼看过,任凭臆想是画不好山水画的,要让孩子多去看看真山真水,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了游山玩水环节,利用经典的摄影图片,指导学生学会整体与细节相结合的方
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唤醒了生活经验,打开视觉的记忆,激发学习热情,为后面的水墨小练笔积累一定的视觉经验和情感储备。2.学生先行——试一试引导学生润笔,笔尖蘸墨,舔笔调墨,想一想用怎样的笔法和怎样的墨色来表
现呢?我们就从一树一屋,一石一涛开始我们的水墨山水画之旅吧。(背景播放山石特写图片和音乐)大自然那么美,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注意水墨笔墨的独特变化,教师随机在纸上展示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设计意图】:水墨画教学有个环节尤为重要,即先
给孩子表现水墨的机会,学生先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探究和尝试,这个过程中老师先不画,要先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孩子稚拙的用笔用墨和水墨画的写意风格有着奇妙的联系,学生先画唤醒了学生本真的艺术表现力,挖掘出自身的表现方式,这是极富有原创精
神的水墨。3.发现鼓励——评一评师:细线勾勒山水造型简洁;没骨画出浓淡变化;枯笔干擦出肌理;构图有意境同学们,我们中国人都有画好水墨画的基因,第一次画水墨山水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大胆有创意,很了不起,其实大画家也用了我们用过的方法,只不过他们的技法比我们更娴熟而已,下面我们来
看看画家们是如何表现山山水水的,他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设计意图】:老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随机就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找到典型的用墨用笔的好方法,儿童水墨画学习应该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这需要教师
的鼓励和引领,激发出孩子学习水墨的无限潜能。三、看山不是山——探究笔墨1.教师演示(勾、皴、擦、染、点)要按结构来勾线,前后大小分层面。山水皴法是关键,分为三类点线面。皴纹不足擦笔添,增加厚重粗糙感。为了增加质地感,可用墨染和色染。最后用墨点苔点,如同山水长眉眼。2.传
统皴法(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荷叶皴、斧劈皴)学习古人的智慧,体会古代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了解各种传统皴法。3.他山之石(点、线、面)墨点:大小、浓淡、疏密齐白石《借山图卷》墨线:粗细、枯湿、虚实陈子庄《山水小品》墨块:没骨、泼墨、积
墨吴冠中《现代山水》、张大千《泼墨山水》、李可染《积墨山水》【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直观和生动,胜过千言万语,因此美术教师的现场示范环节不能淡化,这也是美术教师与其他教师山美术课最为重要的区别和优势。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演示一种方法,更
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看山不是山,水墨山水画是对自然的概括,更是主观的感受,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画出自己对山石的独特感受,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水墨山石的方法。四、看山还是山——布局造景1、山水画
中的视角:散点中国水墨画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视角,欣赏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徐徐展开,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这幅旷世奇作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视角,看!从山下仰望山巅的高远,有俯视江山一览众山小的深远,有一马平川开阔视野的平
远,同学们你能找到和感受到山水的独特视角吗?连一连,高远、深远、平远2、山水画中的点景:细节山水画在宋朝达到顶峰,范宽更是宋画里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堪称“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采用的就是高远法,令人赞叹的是
高山仰止的气势中并没有忽视细节,在大山下方画中描绘了一个商队,由驴子托着货物前行,人物树木非常精细。可见被喻为“宋代绘画神品”的溪山行旅图不光要有高大的山石还要有细节的刻画,贴出范画,树木和屋舍等我们称之为“点景”。他就像山水画的眼睛,要传神。3、山
水画的层次:近景、中景、远景4、山水画的留白:边角处布局造景,构图留白,更有意境。【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学生布局造景,画出心中的山水。抓住四个关键词,1.视角,与西方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的写实风景不同,中国山
水采用散点透视,采用游戏方式,易于理解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视角,高远、深远、平远。2.细节,山水画对于孩子而言还是习惯从细节入手,即点景,树木、房舍的画法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简单带过,出示一些图片参考。3.层次,这是山水画造景中空间营造的关键,也是笔墨语言的丰富表达的关键。4.留白,山水画更多的是做
减法,从边角构图,留白让山水间更有意境,充分显示出中国山水的审美品质。五、游戏山水间——创作表达1.学习建议:(1)选择山、树、屋、水、云等自然景物,自由组合造景(2)注意山石的画法,近景远景的层次,细节点景的趣味,巧妙留白。(3)画出山水意蕴之美,表达出对山水的独特感受。2.微视频展示陈子庄《
山水小品》和齐白石《借山画卷》【设计意图】:山水是要有人去玩的,让孩子与山水间建立一种关联,就能游戏山水间,你想怎么玩?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躲在山腰云深不知处,还是仰望高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鼓励孩子添画细节,
有了儿童感受的山水才是富有生机和趣味的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六、横看成岭侧亦成峰——多元评价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长卷中,大家共同欣赏,多元评价,总结得失,感受水墨山水画的意象之美。【设计意图】: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的方式让孩子们感
受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勾皴擦染点)懂得留白、点景、层次的审美规则,更要说出自己怎样在山水间玩耍的心情。七、山外有山功在画外——拓展延伸如果说“水墨山水画”是一本厚重的书,今天,我们只是一窥封面,水墨山水画更多的是画外的学习和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胸中才有丘壑,下笔自有神,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就是最美的山水画。【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环节,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水墨山水画的博大精深,画画更是做人,修养身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自然学习,向先贤学习成为一个有水墨情怀的现代人。板书设计作业要求视角点景层次留白勾皴擦
染点(点线面)山石画法水墨山水画经营布局1.作业内容及要求(1)选择山、树、屋、水、云等自然景物,自由组合造景(2)注意山石的画法,近景远景的层次,细节点景的趣味,巧妙留白。(3)画出山水意蕴之美,表达出对山水的独特感受
。教学反思看山就是山——过度强化线造型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如果美术教师采用“造形为先”的观念作为儿童进入水墨造形的切入点,或者为了强化儿童在水墨表现中的造“形”而回避笔墨语言的把握,势必从造形开始就忽略了儿童对
笔墨语言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水平,那么,长期下去,就会使儿童形成较僵化的线描、或毛笔点画模式,画面出现笔墨形态单调的现象,最终积习难改,中国画工具特性也会因此失去价值功能。在儿童水墨画表现中,孩子们如何“造形”与怎样表现“笔墨”,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假如,儿童们画出无笔
墨的造形,虽能成其画,却失去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如果完全是无形象的笔墨,虽具有一定的墨色、水色之美,而不能成其形。“造型”成为儿童水墨画表现中主要的形式因素,应该具有自身的意义和身份。看山不是山——浸润笔墨精神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与西
方的审美是两种不同的模式,然而,当下儿童水墨画学习却把自己的传统当作包袱、羁绊,盲目的崇洋媚外,结果水墨画不伦不类,成了西方绘画的附属品;也有大胆创新者,另辟蹊径,既不学西方,更不学传统,胡乱的创作,这样的作品丢掉了水墨的本味,如何称得上创
新?任何艺术创作都不可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水墨画同样如此,儿童水墨教学传统缺失现状,究其原因不是创新不够,而是温故不深,我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对传统的真正理解,轻易地丢失了中华精神和文化的自信。本节课中在文化品味与审美方面都浸润传
统,了解传统的意义并非复制传统,而是借鉴传统的精神,并结合儿童的特征进行水墨的表达。看山还是山——儿童感受表达教师需要特别关照儿童作画过程中的感觉,这里的感觉显然是儿童视觉本原层面上的。由于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首先要
通过视觉(眼睛)传递,就儿童的造形活动来说,儿童水墨需要建立与水墨之间关系,唤起内在的情感,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调节孩子的状态,去体验线条的行走,让墨色贯注情感的力量,引导孩子带着感受去画一根线条或一个墨块时,实际上这时的水墨已经不再是物质的线条
或墨色,而是孩子内在精神的对应物,山水画就是造一个自己的桃花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对话自然,山水画只要褪去繁杂,留下的就是心境。因此在点景环节,让孩子展开想象添加,可以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可以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以山脚下溪水边垂钓沐浴,好不快乐,通过这样的设计山水不再是纯自然的山水
,他走进孩子心中,山水与儿童最大的联系起来,一改传统山水的古旧之气,山水变得更加有趣味了。老师只要达到这个认识高度,孩子的表现就会创造奇迹。中国水墨画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大有作为,并且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