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小学六年级【鄂教版】心理健康 第八课《一切皆有可能》教学反思.docx,共(3)页,16.21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95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一切皆有可能——《张开隐形的翅膀》教学反思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准确评估自己,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活动要“活”得恰到好处在心
理辅导活动课中,活动是手段,辅导是目的;活动是载体,辅导是灵魂。如果脱离了活动,辅导活动课就会失去活力,沦为枯燥的“满堂灌”;同样,脱离了辅导,仅仅搞活动,辅导活动课就会失去精髓,沦为娱乐性质的“游戏课”。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必须处理
好“活动”与“辅导”这两者的关系,正确认识活动的角色。因此,我想在心育课的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有其实效性,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该思考: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设计这样的活动。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演造气氛的活
跃为目的话,那么这样的活动能少则少,最好不要。我最后决定设计了开场的鼓掌活动,孩子们一开始都觉得这个游戏太幼稚了,然而当大家都投入地花了15秒鼓了一次掌后,当大家面对预估数字与实际数字之间的不小差距时,当大家发现这种“实际数字>预估数字”在群体中是那么普遍时,
班级里一片静默。孩子们在思考,这代表了什么?但没过多久,孩子们思维火花被点燃了,独特的体验比比皆是。有的说:要相信自己,不能太低估自己了。有的说: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同时做事要专一,不要分心。有的说:以后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方法,不能盲目地干……孩
子们一个个踊跃发言,我想这就是心理辅导课所追求的学生来自于自我的内心体验吧。2●讨论要“论”得发人深省我觉得真正一堂好的心理辅导课不仅仅只是设计的合理、形式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活
动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并作出恰当的回应,一起分享体验,从而达到生生相容、师生共鸣的和谐境界,从而使一堂心理辅导的积极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在“乒乓球的传递”的活动中,学生一次次的体验、思考和启发式的讨论也是本节课的关键点,这节课成功与否取
决于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所感悟的深度。讨论、师生交流,是这个环节的主要教学手段,老师像是个领路人,随着话题的深入,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大门,而对话题的挖掘深度,也决定着学生的体会深度和广度。在这个活动中,也出现了意外。有一小组在活动时,由于同学的失误,没
有取得最好的成绩,在随后的体验活动中,有人指责,有人不接纳他的加入,导致这位失误的学生,在课堂上哭了起来。面对这个情况,我及时进行辅导,安抚学生情绪,并让大家认识到:游戏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团体我们要相信队友,配合默契,学会宽容对待他人的失误。在接下来的分享中,我有心让那位孩
子来分享参与的体会和感受。他说:一开始觉得很愧疚,但同伴的指责却让他更难受。当大家宽容他的失误,再次接纳他一起挑战时,他很开心,也更加投入活动体验中。组员分享说:我们说一个团队,应该相互包容体谅,也要相信每一
个人的潜能,这样我们才能抱成团取得成功。可见,课堂意外的生成,也能让孩子有更多更深刻的体验。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活动,由于大家有着不同的背景,迥异的处事风格,独特的观察视角,于是也就有了
对同一活动的多元化的精彩解读,而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的魅力所3在。因此在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分享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表达,比如有人说:一切皆有可能,我想相信自己,准确地设定目标,逐个完成;有人说:我发现做事前要多思考,寻找最适合
自己的途径,才能离成功更近;有人说:原来并不是我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我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那些“不可能”在自己的拼搏下希望会更大等等。心理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并不追求学生获得知识和体验的统一性,完全允许大家有自己的独
特体验,所以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才能有更多发人深省、更多元化的体验和见解,也才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欣喜。●作业要“做”得耐人寻味学生感觉心育课与学科课之间有许多与众不同,其中一点就是心育课没有作业。原本我也是这
么认为的,但经过教学的积累,我知道,心育课应该有它特殊的作业,是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成效”的长期的训练的作业。就拿这节课的作业设计来说,“每天找一个自己的优点或进步的地方,写下来,早晚各读3次。”它让这堂
课更有实用性,让孩子们感觉到,这堂课不是“过眼云烟”,长期地做这个作业,孩子们就能不断的强化自己的想法,自信心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被积累被铸就,也才能挖掘自身更多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每一堂心育课,都是对辅导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设计者的教学理念的考验。学习,努力学
习!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