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一(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2.doc,共(3)页,3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09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什么是面积【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分析】1.结合具体实例、比较和画图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2.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反
思、认真倾听勇于探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习难点】对“物体表面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的理解。【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引出面积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呢?(相机板书:什么是面积)怎么知道的呀?大家真会观察!是呀,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观察。让我们用
一双慧眼,共同走进“面积”的世界!面积、面积,肯定与面的大小有关。二、观察实例,认识面积1.对比建构,初识面积。探究教科书问题串一:①看一看:给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刷满颜色。②比一比: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有什么大小关系?③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你能像这样说说语文书封面的面
积吗?1元硬币和1角硬币的币面,谁大谁小?你能说说硬币币面的面积吗?枫树叶和杨树叶的叶面,谁大谁小?你能说说树叶叶面的面积吗?2.联系生活,观察比较。从生活中找一找,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3.深入比较,明晰概念。①用课件演示“描线”和“刷面
”的活动,将图形的边线和面“剥离”并抽象出来。②周长和面积的样子长得一样吗?说一说,有什么不一样呢?【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通过直接观察感觉面的大小。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通过举生活实例和课件的动态演示,从体到面感知面的“形”
,在“描边线”与“刷面”的活动中感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三、动手操作,比较面积1.自选单位测量面积。如果要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你准备选用什么样的小面积作单位来测量呢?从身边找一找。(练习纸、文具盒、手掌、长方形、正方形„„)怎样量呢?2.探究教科书第二个问题串。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交流反馈。【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已有的测量长度的经验,积累自选单位测量面积的经验。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四、内化应用,理解面积1.教科书问题串三。2.完成练习题第3小题。3.完成学习单习题。【设计意图】学生基于应
用意识,在一个问题情境下,带着问题的解决去进一步认识、比较周长和面积。五、拓展延伸,总结全课1.依次出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数一数面积分别是几个方格?2.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设计意图】学生深入理解面积,感受到:相同的面积,不同的标准,测量结果不
一样。同时为下一节课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课后说课】“什么是面积”是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图形测量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着以问题为引领,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作品分享中形成概念、习得方法、发展空间观
念、培养应用意识的理念,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1.研读教材,教材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2.体现了知识形成的“生长性”。在比较面积这一学习活动中
,王老师遵循“低控制”原则。没有过多的方法提示,而是静心期待学生真实的、自然的比较方法一一呈现。循着学生的思路开始,采取“深度对话”的教学策略。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关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还关注了方法背后的“想法”。通过师生的追问、点拨,引导学
生追寻方法背后的东西。3..尝试进行整体性设计。本节课并没有止步于“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句话的识记与浅尝辄止的探究层面,而是在周长与面积的比较,面积的有限可加性等本质内涵,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等方面做整体性设计。从面积起始课开始,就从测量的“三要素”:测量的属性
(测什么)、用什么测(单位和工具)、怎么测(方法)入手,体现整体性设计。4.练习题的设计,一题融入了多个方面的练习,有周长的算法,也有面积的算法,还有大小的比较。全面反映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