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

DOC
  • 阅读 8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2.086 MB
  • 2022-12-2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教案.doc,共(10)页,2.086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58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4时计时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67~68页。[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产生的必要性,能正确区分两种计时法;2.探索、学习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方法,能熟练进行

两种计时法的转化;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3.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两种计时法的转化原理,熟练进行两种计时法的转化。[教具准备]课件

,钟表模型。[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浩瀚的宇宙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人们探索宇宙、研究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关于太空,大家都了解哪些知识?大家的这些知识又是怎样知道的?预设1:我是看书知道的。预设2:我是看天文电

影知道的。师:天文电影会让我们学会很多天文知识,是学习天文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星期天,小华、小林、小刚就一块去天文馆看电影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天文馆门前看到了什么?师:仔细观察信息窗,你看到了哪些信息?预设:9:00《宇宙旅行》10:30《恐

龙灭绝与天体碰撞》15:00《奇妙的星空》15:45《小丽访问哈勃》开馆时间:8:30——16:30。师:看到这些信息,你马上想到了什么问题?预设1:15:00是几时?预设2:16:30是几时?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这些疑问都能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15:00是几时”?(师板书问题。)【设计意图】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会读、认钟表上的时刻。通过课前调查可以得知:学生生活中的计时法实际是以普通计时法为主的,所以他们对普通计时法比

较熟悉,但存在使用并不规范的问题,即:虽然使用了普通计时法,但又结合现实情境省略了时间词;而对于24时计时法则知之甚少,仅存在一些模糊的感知。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通过学生观察信息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

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明确计时法产生的原理,揭示课题(一)一天24小时,时针需要走两圈师:哪位同学知道:15:00是几时?谁能在钟表模型上拨出这个时刻?(见图2)指名学生在钟表模型拨出“3时”。师:钟面上一天会出现几次3时?预设:两次。师:哪两次?这两次3时我们一

般分别在干什么?预设:钟面上第一次出现3时是凌晨,我们在睡觉;第二次3时在下午,我们一般在上课。师:我们现在钟面上的“3时”是那个“3时”?我们一般在干什么?预设:这个3时是第二次3时,我们一般在上课。师:一天中,钟面上除了会出现两次3时,还有哪些时刻会出现两次?预设1:还会出现两次1

时,两次2时,两次4时„„预设2:钟面上的每个时刻都会出现两次。图2师:为什么一天中钟面上的每个时刻都会出现两次?2.小结讲解、板书一天有24小时时针一天需要走两圈钟面上只有12个时刻师:既然钟表上的每个时刻一天中都会出现两次,那么,我们怎样区分钟面上这两个相同的时刻呢?这就是计时法要研究的

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计时法”。板书、揭示课题。(二)一天时间,时针需要走哪两圈师:天是星期几?哪位同学知道今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今天时针要走几圈?师:现在请大家看着钟表模型想一想:今天时针的第一圈会从哪个时刻走到哪个时刻?今天时针的第二圈又要从哪个时刻走到哪个时刻呢?学生边观

察钟表模型边思考、想象。指名学生拨钟表模型:第一圈: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在学生思考、拨钟表模型的基础上课件演示一天的24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天有24小时,时针需要走两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计时法产生的

原因:一天有24个小时,钟面上却只有12个时刻,所以时针要走两圈,从而每个时刻都会在钟面上显示两次。而之所以需要不同的计时法就是为了区分每圈中钟面上显示的这两个相同时刻。这是计时法产生的原因。三、学习计时法(一)学习普通计时法师:通过刚才的学

习,我们知道了: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走两圈,所以钟面上的每个时刻时针都会走过两次。比如:第一圈,钟面上会显示1时,第二圈,钟面上还会显示1时„„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区分第一圈的1时和第二圈的1时呢?预设:在时刻

前加上凌晨和下午这两个词。师:也就是说我们给钟面上一天中的两个1图3时加上不同的时间词,就把他们区分开了,对吗?那我们怎样加时间词呢?引导生加时间词:预设:“凌晨”1时“下午”1时;“凌晨”2时“下午”2时;„„师板书:成

对加(见图3)师:观察一下:第一圈:我们加了哪些时间词?第二圈:我们又加了哪些时间词?师:刚才,我们给每天钟面上两个相同的时刻分别加上了不同的时间词,就把这两个时刻区分开了。【设计意图】普通计时法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想办法区分钟面上每天两个相同的时刻来完成。因为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具备了这方面的经验,并且前面的教学已引导学生明确了一天中时针走过的两圈,所以,学生能想到用加时间词的方法区分就水到渠成,从而学生可以很顺利的掌握普通计时法。(二)学习24时计时法1.导入师:除了加时间词,还有别的办法区分它们吗?预设:下午的1时我们说13时。

师:下午1时为什么是13时呢?预设:下午1时是第二圈的1时,第一圈时针已经走过12个小时了,下午1时就是这一天的第13个小时,所以下午1时可以用13时来记录。师:13是怎么来的?预设:12加1得来的。师:加的是哪12个小时?预设:12是第一圈的12个小时。师:那

么,下午2时是多少时?下午3时呢?大家能自己用这样的方法写出后面的时刻吗?学生独立写出其余时刻。师:夜里12时是这一天的开始,我们可以记作“0时”。在第一圈结束时时针已经走过了12时,再走1时就是这一天的第13个小时,也就是

13时。这样,第一圈的1时我们称作1时,而把第二圈的1时叫13时,也就是说我们用“1”和“13”这两个不同的数字区分开了第一圈的1时和第二圈的1时;用“2”和“14”区分开了第一圈的2时和第二圈的2时„„这样我们就用从0到24这些不同

的数字表示出了这一天的24时。虽然没有用时间词,但也把两圈中钟面上相同的时刻区分开了。【设计意图】24时计时法的学习再次让学生想办法区分一天中钟面上两个相同的时刻,既能突出“区分”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的来历。(三)对比分析,理解两种计时

方法师:请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用几种方法区分开了一天中钟面上两个相同的时刻?预设:两种。一种是在钟面时刻前加时间词;另一种是用24时来区分钟面上两个相同的时刻。师:在钟面时刻前加时间词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用24时来区分钟面

上两个相同的时刻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师分别板书: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师:也就是说,无论是普通计时法还是24时计时法,目的都是为了区分一天中钟面上会出现的两个相同的时刻。师:夜里12时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它既是0时,也是24时。师:

想一想,生活中一般哪些地方用普通计时法?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学生思考后分别举例回答。师:生活中我们习惯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大家对普通计时法感到亲切。但是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时间观念,为了计算方便,大都采用24时计时法。【设计意图】两种计时法的产生都是学生动脑思考的结果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加深对两种计时法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感受两种计时法,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直观感知,为下面探究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做好铺垫。四、学习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师:观察一下,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普通计时法为什么必须加时间词?24

时计时法为什么可以不加时间词?师:请大家观察一下普通计时法,你有什么发现?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24时计时法,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第一圈:钟面上是几时还是几时。第二圈:在钟面时刻的基础上加了12。师:了解了

两种计时法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把两种计时法进行转换,大家可以尝试着把下列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吗?出示题目:凌晨1时下午1时上午8时晚上8时学生完成后思考:怎样把普通计时法换成24时计时法?出示下列题目:2时15时9时

21时学生完成后思考:怎样把24时计时法换成普通计时法?练习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练习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来历及表示的时刻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和较充分的直观

感知,所以虽然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虽是本课时的难点,但因为前面的铺垫,所以本环节基本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学生尝试转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转换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飞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探究经过时间开馆时间8:30-1

6:30出示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小组讨论后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得到如下方法。1、钟表演示:利用表面模型,拨动指针,得出从8:30到16:30,时针共走了8个格,所以时间是8小时;2、线段图法:3、算一算:解:16时30分-8时30分=8(

时)答: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8小时。注意:本题中有一知识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视本堂课中的学习现状,机智处理。问: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六、课堂小结: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

哪些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提升学生梳理知识、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2、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做事效率呢?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份“一日生活时间表”;最后送同

学们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你们都做一个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好孩子。七.当堂检测:(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下午6时()晚上12时()上午8时()晚上9:30()凌晨5时()傍晚7:00()(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6时()12时()10时3

0分()23时()16时()20时45分()板书设计: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时间段的求法(12时计时法)1.拨一拨(时间词)2.画一画3.算一算教学反思:1、创造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情

景,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节课

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出示中央台一套的节目预报表。让学生看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和我们说的不一样,这一疑问的产生使学生出自内心的感到“24计时法”产生的必要性,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2、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加强直观教学: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并在第二圈时,钟面外圈出现了和内圈对应的时间,展示了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并通过钟面上内外圈对应的数字对比环节和比较黑板上两种计时法的不同,更加深了对24时

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这样,在平等、宽松、和谐地氛围中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得出互化规律,不仅锻炼学生观察、思考、概括能力,而且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法的

指导。3、有针对性练习,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练习中突破,并让每个孩子不用程度地感受成功与喜悦。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必须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在练习的设计上应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针对性强,多样,深刻和有趣。在本节的练习中,我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练习,

比如:“(1)、让学生比较上午8时和晚上8时的练习,让学生对24时计时法在中午12时前后的对比有了更深刻的印象;(2、)比较普通钟面的3时和24时计时法15时的异同,让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对比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

空间,既让学生对已有知识有了很好的巩固,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每个孩子都能不同程度地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4、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

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这节课中,我在引入及新知教学中,以各

种生活场景和学生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既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如,新知识巩固环节,老师为学生收集了火车票、银行的开放时间等资料,由学生自己观察----分类----

改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正因为老师利用了上面这些生动的生活资源,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能力。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自己的反思,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在课后对难点重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3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