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四课 宽博朴厚 开张雍容--隶书知识与赏析》教学设计1-人美版.doc,共(4)页,3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8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宽博朴厚开张雍容------隶书知识与赏析课题:隶书知识与赏析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材分析:本课选用了相当数量的隶书佳作,显示出隶书的发展脉络,展示隶书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赏析,培养他们对隶书观赏和临习的
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通过介绍和赏析从古至今的一系列经典隶书书迹,使学生初步了解隶书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丰富学生的书法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隶书的一些相关知识
,培养他们对隶书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代隶书名作的鉴赏能力。在今天这个电脑普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隶书早已不再是主要的实用字体,但是隶书自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隶书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实用字体,隶书书迹大多显得沉厚古拙,又不像楷书行书那样应用广泛,如何引导和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隶书的美便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课前准备:教师:1图片资料信息收集,示范。2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自己预习课本知识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多媒体展示篆书,楷书,隶书图片,想象一下汉朝时代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文字书体,师生互动从而引入本
课题:隶书知识与赏析。二课堂发展:1.什么是隶书?学生思考教师课件展示讲解:隶书又叫“佐书”“八分”等,是继篆之后通行的一种字体,由徒隶(地位较低下的人)所书,叫做隶书。佐书其实就是隶书,西晋卫恒认为:“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
,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佐”是辅佐帮助的意思。之所以叫“佐书”乃是因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2.隶书的发展教师课件展示讲解:萌芽于战国时代,经过秦两汉时期的发展演变,到东汉时代已经完全成熟。东汉时期,墓碑、记事、歌功颂
德、训经、祭神,自然或人为的毁坏,仅230多种。汉以后,楷发展,隶书渐退出主要的实用书写领域。到了清代,金石学的兴起,隶书得到了创新,以金农,郑板桥为代表。3.隶书的基本特征;(板书,展示教师示范隶书)(1)点画:隶书的用笔有方有圆,逆入平出(教师示范讲解,展示图片
),方折笔画较多,横画略粗,竖画略细,大致横平竖直,规整而有变化(提醒:但不要写的太平太直,不然少了灵动及趣味性。)横画、撇和捺最能体现隶书特色的笔画。如:平、宣、不、大等。(2)结体:篆,纵向长方形结构,隶,取横式字形规整,多为扁平的长方形结构,且每字中多突出一横势的主笔
笔画。如:其、车、宣、上等。(课件展示图片,对比分析讲解)(3)章法:最常见的就是:纵有行横有列。隶书结体扁平,一般字距较大,行距相对较小。也有的隶书纵有行横无列,如东汉的《石门颂》《张景碑》便是如此。(看教材26页,对比讲解)4.隶书赏析:东汉的碑刻佳作如林《石门颂》:看课件图片:点画劲健自
然,粗细变化不大,结体宽博疏朗,整篇的布局巧随石势,气势开张错落有致,是摩崖刻石中的名品。(东汉148年。藏汉中市博物馆。摩崖石刻)《礼器碑》:看课件图片:点画瘦硬匀称而又有波碟变化,字体结构严谨而又有开张之势;布局整齐
。字大多完好。其久负盛名,被认为是东汉碑刻中的极品。(东汉156年。藏山东曲阜孔庙)《张迁碑》:看课件图片:用笔以方笔为主,字结构因笔画的多寡而有大小变化。字形扁方,布局紧凑茂密。属于朴拙淳厚一路。(东汉186年,藏山东泰安岱庙)《曹全碑》:看课件图片:刻字保存的最为完好。点画
圆润,粗细长短富于变化,波磔舒展,字结构紧凑而有飘逸婉秀之态,通篇布局疏朗。(磔:即斜捺,卧捺为波)。(东汉185年。藏西安碑林)《乙瑛碑》:看课件图片:用笔方圆兼备,笔画沉厚凝重,波磔明显,结体端正谨严,字字扁方;通篇字距疏朗,
行距较小,排列整齐,极易初学。(东汉153年。藏山东曲阜孔庙)《史晨碑》:看课件图片:用笔有方有圆,提按顿挫,点画精到厚实,结构端庄平稳,而不无舒展之态。通篇字距行距都较大,布局疏朗有致。属于规整秀美一类。(东汉168至169年。藏山东
曲阜孔庙)问学生:欣赏了那么多碑刻,喜欢哪种?为什么?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教师示范隶书若干,学生试书隶书若干,为下节课做准备。板书设计:(1)什么是隶书(2)隶书的发展(3)隶书的基本特征(4)
隶书赏析课后作业:(1)预习第五课隶书书写指导;(2)尝试书写隶书《礼器碑》若干字。课堂小结: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历史优秀的隶书作品,让学生自主地对历史上的隶书名作做出评价。要通过考核和评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
。课后拓展:参观皖西博物馆,以增加对汉简、帛书、石刻等实物的直观感受和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新安中学:余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