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音乐【粤教版】.docx,共(2)页,16.54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18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2.在欣赏交响乐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并能分辨出乐曲的引子、六个乐段及再现部分。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反复聆听,记忆旋律,分辨乐曲的不同
乐段。2.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并能记住其中第一段旋律。《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
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
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
。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
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的学习。二、乐曲欣赏1.初步了解: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让学生说说乐曲所表现的情绪.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下面逐段进行欣赏。听引子与前三个乐段。
(1)聆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情景?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号角声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2)听前三个乐段。(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3)学生轻声视唱主旋律。学生随老师一起视唱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和第二乐段富于彝族特色音调的旋律。3.听乐曲第四乐段。(1)听第一部分音频。(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
表示。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性乐段转为C调之后,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2)想一想第四乐段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第四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旋律的变化音,富有苗族音乐的特色,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形成了对比,好像是
一位苗族姑娘在跳独舞。(3)学生随教师一起演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①全班一起视唱旋律。②分组演唱第四乐段主旋律。③学生试着背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4.听第五、第六乐段和尾声。(1)在第五乐段中,又出现了哪一段旋律?这两个乐段的情绪更
加热烈,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在第六乐段中又出现了第一乐段的主旋律。(2)在尾声,什么乐器又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什么情感?在尾声,圆号再一次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5.完整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1)当听出乐曲的不同乐
段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辨乐曲的各部分。三、表现音乐1.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2.根据学生讨论后的结果,老师进行统一安排。前三乐段用动作表现,第四乐段用舞蹈和歌唱主旋律表现,第五、六乐段用打击乐和动作表现
,和着音乐师生一起表演。四、课堂小结这首乐曲的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情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边寨人民喜悦的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提高了分辨乐段和记忆旋律
的能力。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网络了解一下作曲家郑路、马洪业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