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红河谷》教学设计5-七年级下册音乐【人音版】.doc,共(2)页,6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90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歌曲《红河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洲乐声合唱曲《红河谷》【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葫芦丝、钢琴、沙锤【课时安排】本单元共3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课型】教唱课【教材分析】《红河谷》是一首加
拿大民歌,是《美洲乐声》中的一首二声部合唱的歌曲,反映了17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开发北美的情景,展现出当地人民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景象。歌曲为G大调,4/4拍,弱起拍的节奏型贯穿全曲,单乐段结构,歌曲分为4个乐句,旋律优美,朴实抒情,极具特色。【学情分析】《红河谷》是一首
加拿大民歌,歌曲简单易学,全曲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多在中音区进行,旋律较为简单,只是歌曲分为两个声部,学生初次接触,不容易掌握,在教学中较为困难,所以采取葫芦丝吹奏听辨音高、速度、旋律走向等,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二声部旋律,为二声部的合唱作铺垫。【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
观:通过学习歌曲《红河谷》及二声部的歌唱训练,体验二声部合作的乐趣。2、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聆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与齐唱作比较,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合唱的特点,并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葫芦丝的教学,让学生辨别歌曲的音高、音准、节奏、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并熟悉旋律,为两声部的合唱作铺垫;(2)学习“4”音的吹奏方法,掌握“4”音的吹奏技巧。【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并熟练的吹奏“4”音;2、能有感情地、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3、能够了解和唱好弱起
小节。【教学难点】1、体验突破二声部的合唱形式;2、掌握弱起小节。【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播放一首合唱歌曲,学生细心聆听,感受音乐与演唱形式,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合唱的形式,,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红河谷》。(1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这种演唱形式包括了哪些类型?2、简介歌曲《红河谷》。【设计意图】运用聆听的方式,“抓住”学生的耳朵,直截了当的让学生知道合唱的形式,引起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二、新课部分1、学习第一声部旋律(板报展示第
一声部乐谱)(1)初次聆听第一声部旋律,让学生为歌曲划上呼吸记号,并说说歌曲可以分为多少个乐句?引导学生说出这首歌曲是什么结构的歌曲?2(2)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跟音乐哼唱旋律。(3)学生尝试用葫芦丝吹奏第一声部旋律,找出认为的难点。(学生找出自
己认为难的地方,或者找出不会吹的音或者节奏,老师协助解决。)例:①展示“4”音的指法图,指导学生掌握“4”音的指法。②弱起小节。(3)学生通过学习吹奏第一声部,听辨歌曲的音高、节奏、旋律走向、情绪,初步尝试对第一声部进行模唱(
因学生用的葫芦丝均为C大调,所以把原调G大调改为C大调进行学习)。①唱谱练习;②用“la”进行旋律模唱,巩固音高,熟悉旋律,并用卡农进行旋律模唱;③弹、听、唱、吹,看谁反应快?把歌曲分为4个乐句,教师用钢琴旋
律,让学生辨别感情弹的是哪句旋律?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乐句;④加入第一段歌词,进行试唱。(展示歌词,全班齐唱)2、学习第二声部旋律(板报展示第二声部乐谱)(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葫芦丝吹奏第二声部旋律,教师从中指导。(2)学生齐奏第二声部旋律。(3)学生以葫芦丝的学习为基础,试着模唱
旋律。①唱谱练习;②用“la”进行旋律模唱,巩固音高,熟悉旋律;③加入第一段歌词,进行试唱歌曲,老师从中指导。【设计意图】运用葫芦丝辅助教学,学生不但能听辨音高、音准,还能在吹奏葫芦丝的基础上,对旋律进行巩固,体会到不同音色所带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听辨并对旋律进行巩固,从而对两
个声部的旋律进行学唱并能熟悉的进行单声部演唱。3、二声部合唱(1)回顾合唱的定义,强调“合唱的基本要求”。(2)以抽签的形式,把学生分为两个声部。(3)尝试合唱,解决难点。4、拓展活动:用葫芦丝进行两声部合奏,学生感受人声合唱与乐器合奏的魅力,分辨合
奏、合唱与独唱独奏的不同。(在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在合奏时加入自己的创作,对歌曲进行形式多样的表现,例如加入乐器、人声、节奏拍打等形式)三、课堂小结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主要是运用葫芦丝辅助学习,让学生熟悉并学会唱歌曲《红河谷》,并进行两声部的合唱,
从而了解合唱艺术。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合唱,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合唱训练,他们对合唱艺术并不了解,这节课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还让他们了解合唱,并且在合唱中感受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班学生的基础不同,在上课时
,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并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课堂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