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王大娘钉缸》教学设计1-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城粤教版】.doc,共(3)页,1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52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河南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民歌中小调的音乐特点;分析民歌与创作歌曲相同与不同之处。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比较、模唱、探究等方法,感受、体验河南民歌的音乐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探究体验音乐情绪,激发
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二、教学内容:1欣赏、模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2对比《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从音乐风格,曲调,结构等进行分析。三、教学重点:掌握河南民歌的音乐形态,感受、体验河南民歌的醇厚韵
味和音乐风格。四、教学难点:对比《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改编歌曲。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城镇大街小巷过去的叫卖调,变成了今日商店里立体声像设备播放的现代音乐;功能性的轻音乐和歌星们的演唱,取代了昔日乡民劳作时的
号子;往年悠闲自得的小调,逐渐被流行歌曲所替代。1、播放《磨剪子》视频,问:视频中的人在唱什么?2、听音频,让学生尝试模仿这样的吆喝声。问:吆喝的声音是怎样的?(劳动人民在劳作时随口唱的小曲确流传到现在导入新课)(二)新课1、播放《王大娘钉缸》思考:A、歌
曲的情绪如何(活泼、风趣)B、歌词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挑担子、钉缸)2、学生互动: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挑担子,学生模仿,体验劳动人民挑担子的样子。3、什么是衬词?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
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4、学唱歌曲并对音乐进行分析。A、打节拍。(学生试着打出节拍)B、师教唱旋律。(民歌创作手法:鱼咬尾)C、唱词、学生分领和齐唱。(感受民歌中比较常见的演唱方式:一领众和)5、播放另一个
版本,更具地方特色。(用方言演唱)6、河南民间地花鼓(表演形式:一丑一旦两个角色表演的歌舞形式)7、什么是小调。a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有独唱、对唱、齐唱等。b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
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c又称小曲,与劳动号子、山歌被誉为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三)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对比1、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像之处?分别是哪几句?旋律相像:2、比较
分析两首歌,并且模唱旋律。(生唱)分析:《王大娘钉缸》正是《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的音乐素材。歌曲高亢、粗犷,振奋人心能反映梁山好汉的性格行为特点。由歌唱家刘欢演唱,他激情豪放的演唱让这首歌家喻户晓。3、分析《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相同与不同之处。(四)实践拓展学生结合生活的场景改编
《王大娘钉缸》(五)课堂小结:归纳:民歌的特点: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2、是经过广泛
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3、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民歌《王大娘钉缸》,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歌的神韵,也使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
陶。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