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doc,共(7)页,5.024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4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9.2古代两河流域课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教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历史
学习,已经具备了分析史料的能力,但是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由此选取了巴别塔的寓言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法庭审判、小组竞赛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教材古代两河流域地图,知道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流,初步认识两河流域的地
理环境和政权更迭。(时空观念)2.知道古巴比伦的建立与统一,了解汉谟拉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他进行简单评价。(历史解释)3.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案例,知道古巴比伦严格的社会等级,初步了解古巴
比伦的特征——家庭奴隶制。(史料实证)4.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感受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价值判断)5.使用“同心圆”思维图总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突出人类文明多样性,以及尊重、理解不同文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内容:知道《汉谟拉比法典》重点突破: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难点内容: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难点突破:从地理环境、文明成就、政权更迭三个方面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同时以古
代中国做对比,了解其文明的独特性。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具交互式白板、黑板、粉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导入:巴别塔:视频+学生说一说关于巴别塔的寓言。(
2min)(师:于是,散落四方的人类由于语言和文字各不相同,产生了隔阂与压迫,再也无法重建巴别塔。在这则寓言中,上帝对巴别塔的摧毁是靠对文字的拆解而达到的。如果都使用一种语言,那么人类的力量是巨大的。)列举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1min)
材料:不把图画表示原物,而用以代表相似的形体的时候,图画进为文字了,这是一个重要步骤……事实上,世界的一切拼音字母,都是由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埃及圣字(hieroglyphic)的混合体转变而成的。以后在中国亦有一种象形文字发生,但是永未变为拼音字母体。——韦尔斯《世界史纲》(事
实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产生了不同的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从韦尔斯的这段话中得知,我们熟悉的拼音字母,是由楔形文字和圣体字混合发展而来的。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湮灭。中国的甲骨文演变成为现代汉字,这
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是我们文明传承至今的象征。和中国的古人用刀具把文字刻在龟甲上不同,楔形文字的书写是用尖头的芦苇杆,在软泥板上刻上符号。符号形状很像一条条木楔子,由此而得名。泥板烤硬后便于保存,如今对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研究大导入:3min地理环境与文教
学过程教学过程都基于这些幸存的泥板。)一、整体感知:文明成就与地理环境1.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小组合作,在“同心圆”思维图中列举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UMU学生活动:同心圆的展示。(4min)材料:土地面积
、地价、地租利息、商业盈亏、工钱和赔款罚金的计算,订立各种契约,运河庙宇、房屋和城池的设计与修建,扬水器和漏头犁的设计制造,各种农事活动以及祭祀和占星术等,这些生产、交换、分配和送交活动,都促使古巴比伦文化昌盛,而数学和
天文学尤为发达。巴比伦的六十进位计数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世界所沿袭。巴比伦人会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已知应用商高定理。后来的天象家根据古巴比伦长期观测天体的经验和记录,进行系统观测并
预见日月蚀。汉谟拉比时代使用太阳历法,由国家命令设置闰月,以适应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差数。——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苏美尔人的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发明了轮,他们是最早的纪录天文学现象的人,他们发明的楔形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这里曾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第一
所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部史诗和第一部律典。„„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他们还引入了将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
钟分60秒的计时系统。两河文明是早期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明。)2.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地图,讲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起源。(3min)图1: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的分布图图2:古代两河流域地图地理位置:“新月沃地”——两河间的地方教师以
古埃及金字塔讲述,带入空间感,知道西亚,学生上前圈出两河流域的位置。(假如我们拥有一双老鹰的眼睛,从埃及最高的金字塔向东北眺望。很远很远的,跨越蔚蓝的地中海,一直望到黄色沙漠之外,我们会看见一点绿色闪亮的地方,那里就是两河中间的沃地。„„因为它的形状像是一弯新月,所以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新
月沃地”。)文明的起源:西亚两河流域明成就:10min两河流域政权的代表:古巴比伦(5min)《汉谟教师介绍气候,学生回答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流。(整个西亚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少雨的热带、亚热带沙漠,但这片狭长的地带却诞生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呢?——
有河流哪两条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刷出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灌溉农业,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两河文明就这样诞生了。)二
、两河流域政权的代表:古巴比伦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两河流域是古往今来各民族必争之地,政权更迭频繁。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辉煌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做巴比伦。1.视频导入,引入时空观念。(1min)(巴比伦城壮观吗?„„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是文明繁荣的基
础。历史上以巴比伦城为核心建立并以此命名的政权一共有两个——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视频描绘的是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巴比伦城,那是它最辉煌繁荣的时期。如今我们只能在考古发现的巴比伦城遗址上,用想象来勾勒这个神秘城市的样貌。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巴比伦城的源头,走进
古巴比伦王国。)2.展示古巴比伦王国的遗迹、复原图以及发展时间轴。UMU学生活动:总结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4min)(古巴比伦王国从建立到灭亡大约经历了四个世纪,全盛时期囊括了两河流经的中游及下游的大片土地。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上,有一位非常重要
的国王,他在位期间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他就是汉谟拉比。)材料:汉谟拉比建立的是以军事奴隶主贵族和商人高利贷者奴隶主联盟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他是国家一切行政机构的首脑,国家机器庞大但比较有效能,使新兴奴隶主的统治走上轨道,从而完成了从
阿卡德王朝开始的由奴隶制城邦向奴隶制帝国的过渡。——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人物扫描”及材料,想一想为什么汉谟拉比在位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因为汉谟拉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位的时候还制定了
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在杨红林的《历史上的大法典》一书中提到,汉谟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王,十分关心国计民生。但是作为“威武之主、四方之王”的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应接不暇,于是他下令将昔日的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形成的习惯汇编成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
巴比伦的马杜克大神殿里。这就是《汉谟拉比法典》。)材料:汉谟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王。他勤于朝政,日理万机,关心国计民生。而随着版图的扩大,作为“威武之主、四方之王”的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几乎应接不暇。于是他下令将昔日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汇编成
法典并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马杜克大神殿里,供臣民们瞻仰与学习。由此看来《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拉比法典》(22min)提下,使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被征服国的地方法律达到一致,以便巩固巴比伦王国,调整各种社
会关系、加强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三、《汉谟拉比法典》1.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概况UMU学生活动:谁是汉谟拉比?(2min)材料: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及王国的首都苏撒城(在现在的伊朗境内)发现了一
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面前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在发现它之前,我们也已经挖掘出土了一些
西亚地区的法典,其中包括了《乌尔纳姆法典》,以及其他一些小国的法典,如《苏美尔法典》《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俾拉拉马法典》等。但它们都是(泥版)残片,有的也只剩下几个条文。而《汉谟拉比法典》仅正文就保存下来了282条,因而使我们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古代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法律整体发展
运作情况。——何勤华:《立法史上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石碑通体用黑色玄武岩制成,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石碑上雕刻的是两个人物,一位是汉谟拉比,一位则是太阳神沙玛什。大家猜一猜哪位是汉谟拉比,哪位是太阳神?„„这个谦恭站立的形象是国王汉谟拉比,坐在宝座上威严的老者则是太阳神沙玛什。太阳神正在将
象征权力的权杖授予汉莫拉比,这是一个典型的君权神授的场景。下半部分石碑上雕刻的楔形文字多达三千五百多行,文字表述简朴直白,涉及到了古巴比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发掘出《汉谟拉比法典》之前已经出土了一些西亚地区的法律,但大都是残片,因此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U
MU学生活动:陪审团的判决(5min)案例:比尔是一位牧牛人。有一天当地的大商人派奴隶来找他,说让比尔放的牛死了一头。比尔认为自己不在场的时候牛死了就和他没关系,所以想要带着儿子离开。奴隶想要阻止他,却不小心打了比尔儿子一巴掌。比尔放下儿子,生气地把奴隶
踢出房子准备打他一顿。谁知由于刚刚动作太大,房顶坍塌了。比尔的儿子被压死在房子里。为了逃避惩罚,奴隶声称自己不是奴隶,身上没有奴隶标识。大商人拿出了购买契约,只见契约上该奴隶的购买时间还不足一个月。大商人说
最近带奴隶去剪了头发,可能是理发师不小心把标识也剪掉了。奴隶想起同样被父亲卖掉抵债不知身在何方的母亲,嚎啕大哭,过于激动竟口吐白沫,眼看是癫痫发作了。(制作成视频动画呈现)请问:该案件该如何评判?《汉谟拉比法典》节选:不幸,牛、羊栏中发生病疫,则认为责在牧人
,所遭受之损失须由牧人赔偿。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那;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医生治病,不幸而病者死,医生须落指;房屋坍倒,房
主被压死,建筑师须被处死刑;被压死者为房主之子,则建筑师之子被处死刑。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隶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
之银。生:比尔应当赔偿牛的损失,大商人应退回奴隶,奴隶应当被割掉耳朵,理发师应当断指,建筑师之子会被处死刑。3.课堂问答问题1:判决对建筑师之子公平吗?——不公平。(这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同态复仇”原则,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方法带有原始的报复色彩。虽然残忍,但维护了病人、房
主等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问题2:牧牛人和大商人是什么关系?——雇佣关系。(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问题3:什么人可能会成为
奴隶?——战俘、抵债的子女。(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就像案例中的奴隶一样——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的权威,
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问题4:当时的社会存在哪几个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4.UMU学生活动:根据以上案例,结合教材与所给材料,小组讨论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所
代表的阶层利益及其影响。(4min)材料一:安努和恩利尔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以便那些强者不能欺辱弱者。(正义)升起像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
们,给大地带来光明。——《汉谟拉比法典》前言,转引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不但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且指出了古代东方社会的特征,如:家内奴隶制,也是“人人皆是奴隶”的制度,宗教的压力,王权的神化,土地公有制及所
有制的两重性,灌溉事业之被重视等等。法典本身为弥足珍贵的古代史料,自不待言,其内容也不是一无可取,“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一点便寓有进步的意义。——李季谷《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古代巴比伦王国》问题5:《汉谟拉比法
典》真有其一再声称的“公平”“正义”吗?——没有。那么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呢?——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汉谟拉比法典》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对统治者的“公平”“正义”,正意味着被统治被压迫者的“正义”“公平”被剥夺。)问题6:这部法律还残留着很多旧习惯,例如:
将人投入河中判定他是否说谎。死刑多且判定的太轻易了。那么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在内容上无一可取之处吗?——不,“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一点便寓有进步的意义”。(让我们想象一下没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场景吧。因为比尔放的牛死了,于是大商人“按习惯”让比尔赔偿两头牛,比尔赔不起,就只能
做大商人的奴隶来抵债„„这就是没有法典之前可能发生的场景。而《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就在于,改变之前用“习惯法”肆意损害自由民利益的情况,用“成文法”加以约束,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小结:《汉谟拉比
法典》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四、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4min)时间轴:苏美尔城邦(文明的标志)→古巴比伦→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空中花园)→波斯统治(独立文明发展的结束)(汉谟拉比辞世后,两河
流域不再平静。众多的征伐者中强大而冷血的亚述人拔得头筹。这个军事强国随着残暴和血腥崛起,又迅速泯灭。直到两千六百多年前巴比伦王国再次完成统一。新巴比伦的一位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它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伊朗高原
上兴起的波斯帝国占领统治,标志着两河流域独立发展文明的结束。)(于此同时,与西亚遥遥相望的中国正处于商周时期。这件青铜器上铸有一篇处理逃兵的法律判决经过。这段铭文是今天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史的珍贵资料。)材料: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
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文字使人们能记录真实的情况,成为圣书、法
典和古典著作而世代相传,使各种独特的文明更加鲜明。人类文明是多样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文明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习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发展的要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冲突、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只要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人类一定能够共同打破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消融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赢,重建人类命运的“巴别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