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一、杠杆》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下册【北师大版】.doc,共(5)页,5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12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主要是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
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再则就是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其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来认识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教
学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什么是杠杆;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
,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杠杆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弄清什么是杠杆以及与杠杆有关的概念。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来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对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理解杠杆平
衡条件;以及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四、教学思路与方法: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1、教法方面:(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
个概念。(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体验、猜测、求证、发现、运用的学习活动中,得出杠杆平衡条件。(3)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学法方面:(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
与实践探究活动,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判断、讨论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进行操作,并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结论。五、教学
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1什么是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让学生举手回答)导言: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阿基米德真的能撬起地球吗?他用的是什么根工具呢?提出问题: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引入新课导言: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
来演示一下。学生演示:-------如何用杆秤称东西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称?学生回答:(如果杆秤不平衡了,就无法称东西的多少,且要根据东西的多少来移动秤砣或更换秤钮。)提问:这说明杆枰要平,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讨论:重物(阻力)、秤砣(动力)秤砣的位置
(动力臂的大小)与秤钮的位置(阻力臂的大小)猜想:杠杆的平衡与力和力臂的大小有关设计思想:教师以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为话题,提出疑问。展示最简单的是杆,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由简单到
复杂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新课教学1、杠杆的平衡(1)讲述:当杠杆在动力和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2)科学探究1:杠杆的平衡条件a.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
、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b.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c.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图)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调至水平平衡?调节平衡时,平衡
螺母如何移动?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序号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34e.交流与合作: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与猜想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或者(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注意:①、从杠杆平衡条件中可以得出:力和力臂的大小成反比,即力臂越大,力就越小。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即动力与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单位要统一。f.评估对实验过程的合理性,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对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3)探究实验2: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为动力使杠杆平衡时,沿竖直方向与沿倾斜方向的拉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力和力臂的大小成反比)设计思想:让某一小组来展现本组学习情况,其他小组注意及时补充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加强引导学生对力臂作图的方法步骤
归纳,形成规律性结论。实验探究注重引导,注意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能力。3、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人类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解决许多实际问题。(1)杠杆的分类及应用若L1>L2
,则F1<F2;此杠杆为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特点:省力但要费距离若L1<L2,则F1>F2;此杠杆为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特点:费力但可以省距离若L1=L2,则F1=F2;此杠杆为等臂杠杆,等臂杠杆特点:不省力也不省距离(2)应用:理发剪刀
和铁匠用的剪刀有何区别?(3)例题:利用杠杆测量大象的质量,已知动力为200N,动力臂为9米,阻力臂为7厘米,求大象的质量?(4)练习两个力作用在杠杆两端使杠杆平衡,则()A.这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B.这
两个力的力臂长必须相等C.力臂较长的那个力比较大D.力臂较长的那个力比较小三、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什么?2、你了解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方法了吗?(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
—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活动1、了解家中有哪些器具是杠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回家练习使用杆秤。(通过课外活动复习本节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本节
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在
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研究的一个主导地位。现在的教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更多的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
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不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结论,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学中充当
的是组织者、共同讨论者的角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对平衡架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可以大胆的突破教材,让他
们尝试当力的方向变化时使杠杆平衡,力又会如何?另外,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时间限制,实验探究还需让学生继续探究。在对杠杆的力臂理解和作图上花的时间较少,还得以加强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和理解。总之,本节课我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
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通过列举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现再则就是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
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