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北师大版】.doc,共(3)页,12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11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
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
综合的思维方法。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
理解和应用。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二)、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
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
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物理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与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研究升华和凝华的重要价值。(四)、教
学资源准备:试管、开水、冷水、瓶塞、、小烧杯、碘、课件、投影设备、教科书等。(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新课教学1、华和凝华(1)碘升华和凝华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
入凉水中。仔细观察:A.入沸水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B.浸入沸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C.开沸水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相互转化。分析论证: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叫做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2、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知识应用(1)衣橱里防虫用的樟脑丸,一段时间之后会变小,最后就消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发生的是什么物态变化?固态的樟脑丸吸热直接变
成气态樟脑,是升华现象。(2)北方寒冷的冬天,晾在外边的衣服冻了冰,但一段时间以后也晾干了.这是为什么?发生的是什么物态变化?冰吸热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3)霜、雪、雾凇、玻璃上的冰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而形成,是凝华现象(
4)白炽灯用久了灯丝变细灯泡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受热发生了(升华)现象,而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发生了(凝华)现象的缘故。(5)课本Page663题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体有
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你能试着分析上面一段描述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吗?答:一段描述中包含了凝华、升华、液化。3、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自主阅读Page65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回答问
题A|、云、雨、冰雹、雪是怎样形成的?B、地球上可用淡水资源丰富吗?三、小结及练习1.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热。2.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热。3.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现象。四、作业:1、上交作业:课本第6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
1、2、4小题。2、家庭作业:练习册P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