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鲁科版】.doc,共(5)页,4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8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三、教学准备玻璃杯、硬纸片、矿泉水、教学课件四、教
学方法(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作为课前小实验给大家展示一下。如果大家也也觉得有趣,就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出示一瓶矿泉水,看起来完好无损,拧开瓶盖后,瓶底像喷泉一样喷出水来。再拧上瓶盖,水流停止。)生:惊讶鼓掌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
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解答其中的奥妙了。(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大气压的存在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液体的压强,液体为什么会对浸在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呢?生:因为液体首重力,而且具有流动性。师: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大气也受重力,页具有流动性。那么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演示:覆杯实验。提问:(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
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师:大气由于受重力而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对浸在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的作用
,这种压强成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简介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二、大气压的测量师:大气压有多大呢?怎样测量大气压呢?根
据压强的定义式p=F/S,介绍用吸盘、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大气压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误差太大,只能粗略测量。师:在覆杯实验中,是大气压托住了水柱,如果能知道大气压托住的水柱的高度,就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出大气压的值了。因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和高度有关,所以可以把水换成密度比较大的水银来做。历史上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然后观看实验视频。师: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计算大气压的值。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三、大气压的变化师:可以测量大
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简介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观看视频,了解大气压会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四、大气压的应用1、饮料是怎样吸入口中的?2、注射器如何吸入药物的?3、茶壶盖上为什么留有一个小孔?观看课件,指导学生利用大气压解释这些现象。解释课前引
入的小实验。(三)课堂小结见课件(四)巩固练习见课件(六)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4题,2、课外小制作:自制气压计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
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