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5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901.000 KB
  • 2022-12-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刷题本:04 地壳运动规律 选择题42题(含答案解析).doc,共(24)页,901.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79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刷题本:04地壳运动规律选择题42题1.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如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

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2.下面是某区域地质演变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三

幅地质结构图反映的地质演变过程,按照发育早晚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丙甲乙D.乙甲丙(2)该区域地貌与地质演化的特点是()A.背斜成山B.趋向崎岖不平C.向斜成山D.以内力作用为主(3)若该区域准备建设高速铁路,规划人员需要考虑()A.

铁路施工过程中注意防止地震发生B.线路最好选择在河谷地带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D.沿山脊修建,避免受山洪威胁3.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①固结成岩②褶皱③沉积作用④岩浆侵入⑤断层⑥侵蚀作用A.

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A.岩浆的喷出B.断层的发生C.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4.如图中的甲河流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读图完成(1)~(2)题。(1)关于乙处地貌类型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处为断层,地壳

垂直运动形成B.乙处为峡谷,地壳垂直运动形成C.乙处为断层,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切割形成D.乙处为峡谷,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切割形成(2)丙处发育成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侵蚀作用强烈,挟带大量泥沙到河口B.多

条河流在此交汇,泥沙大量沉积C.海洋潮汐运动,大量海水挟带泥沙沉积D.受板块挤压运动影响,地壳不断抬升5.下图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最有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是()A.

PB.QC.RD.S(2)为开发此地的旅游资源,当地计划修建一条通往O地的便道,甲、乙、丙、丁四条便道中最合理的是()A.甲B.乙C.丙D.丁6.叠加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图,可以用来计算地面高程的变化。下面是某地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图(

单位:m)。读图回答下题。下列图中能够示意该地被侵蚀部分的是()7.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甲处地貌类型为()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2)据图

,乙处()A.是李家庄良好的引水源头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和甲地地势差异主要是内力形成D.下切侵蚀作用明显8.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该河段水对两岸侵蚀作用明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适于港口建设B.②处适于村落的建设C.该河段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D.①②③④四处中②处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2)如图所示为该河流入海口处。某村落五十年前位于海岸边,但现今远离海岸线,加速海岸线产生此种变化的人为因素最可能是()A.在河流上游兴建

水库B.在河流沿岸设置砂石场采砂C.砍伐森林,减少山坡的植被D.超抽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陷9.读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回答(1)~(2)题。(1)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A.0.6℃B.1.8℃C.2.5℃D.4.6℃(2)沿上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下面四幅图中的()10.下图示意大西洋某旅游岛等高线地形,等高距是100m。读图回答(1)~(2)题。(1)该岛屿中()A.聚落④易遭受泥石流威胁B.公路相对高度为400~600mC.站在聚落①能看到聚落②D.聚落③附近以流水沉积为主(2

)7月份,适合游客观赏日落景观的聚落是()A.①B.②C.③D.④11.浙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下图为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A.鞍

部B.盆地C.溪谷D.山脊(2)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唱出这样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亲)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多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比较闭塞B.自然景

观优美C.旅游开发落后D.开发历史悠久12.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C层为沙质沉积物,B、F、G层为沉积层,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A岩石可能是玄武岩,由岩浆侵

入、冷却凝固形成B.B岩石可能是石灰岩,由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形成C.D岩石可能是花岗岩,由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D.E岩石可能是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修东西向隧道,应选择F处B.A处不存在化石C.②处打井可能找到丰富的地下水D.G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13.内河航运

船舶航道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的实际情况而定,应尽可能实现节省能源、降低运费成本、运转安全等效益最大化。下图为长江航运图。读图,回答(1)~(2)题:(1)从上海港起航逆流运往武汉港的货轮选择泥沙淤积较少的河道左侧行驶。该侧泥沙

淤积较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B.地基物质坚硬,地质条件优越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D.落差较大,输沙清淤能力强(2)货船从武汉港装载50万吨钢材返回上海港时,航线多选择河心附近主要是因为()A.航道宽阔,水深流

急B.船体受沿岸污水的腐蚀小C.通信、导航设施完善D.水流平稳,航运安全14.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单位:米)简图,计划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公路。读图,回答(1)~(2)题:(1)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A.①B.②C.③D.④(2)施工前图示河段进行

了裁弯取直,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A.①B.②C.③D.④15.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该区域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域最高海拔为1428m。读图完成(1)~(3)题。(1)甲河三角洲较乙河三角洲小的原因最可能是()A.甲河河口城镇人口多,受人类活动影

响大B.甲河中上游湖泊众多,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积C.乙河河口受夏季海风影响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D.乙河流域以林区为主,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小(2)丙河段的地质作用与地貌分别是()A.流水侵蚀—V型谷B.冰川侵蚀—U型谷C.流

水沉积—冲积扇D.冰川沉积—角峰(3)丁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B.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C.遇海水顶托,流速变快,泥沙沉积D.河水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16.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

—产蛋崖(如图)。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厘米,最重的达300余千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5亿年前,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第(1)~(2)题。(1)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形成原因是()A.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B.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C.碳酸

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D.风力侵蚀成球后沉积掩埋(2)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A.岩石间风化差异B.海水的强烈侵蚀C.风力的搬运作用D.冰川的缓慢堆积17.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W)与

流速(V)的6次方成正比。这一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底沙推移量的很大变化。如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地形剖面。据此完成(1)~(3)题。(1)图中河流M、N、T、S四处,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的是()

A.MB.NC.TD.S(2)某地质爱好者在N地附近,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原因可能是()A.该河段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B.该河段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C.该河段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流速变化大D.该河段降

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3)该河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为()A.M以上河段B.MN之间C.NT之间D.TS之间18.读下列四处景观图,完成下题。造成图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①—流水坡面侵蚀B.②—流水溶蚀C.③—风力侵蚀D.④—冰川侵蚀19.科学家在我国安徽发现一具23亿年前

陆上胎生鱼龙化石,如图为鱼龙化石照片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鱼龙化石所属的岩石类型是()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D.花岗岩(2)鱼龙化石所属岩石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0.安徽著名的褒禅山溶洞—

—华阳洞位于马鞍山市,洞深1600米,“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第(1)~(2)题。(1)构成华阳洞的岩石对应于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2)目前,华阳洞所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变质作用B.冷凝作用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21.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A.总体地势南高北低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C.最低处海拔不足900m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2)图中瀑布()A.落差最大可达80m以上

B.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C.在甲处观赏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D.为保证水量稳定上游水库需在夏季放水22.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m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m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读图回答(1)~(3)题。(1)左图中显示

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A.流水的搬运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C.风力的堆积作用D.风力的侵蚀作用(2)从右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3)右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A.玄武岩B.页岩C.板岩D.大理岩23.火山

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玄武岩质的火山砾(渣)、火山砂、火山灰以及熔浆,颜色呈灰黑色。比较粗的部分在火山口附近降落或者停止运动,细小的火山碎屑等可以随风飘至远处降落。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据此,完成

第(1)~(3)题。(1)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A.1次B.2次C.3次D.4次(2)促使火山碎屑层形成的直接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海水堆积C.火山喷发D.湖泊堆积(3)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A.火山活动B.断层活动C.流水堆积D.风力堆积24.岩层的

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50°”表示岩层与水面线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完成第(1)~(2)题。(1)甲处从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来看分别是()A.山谷和向斜B.山脊和背斜C.山谷和背斜D.山脊和向斜(2)甲处地貌的形

成过程是()A.外力沉积—地壳下沉—外力侵蚀B.外力沉积—地壳挤压—外力侵蚀C.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外力侵蚀D.岩浆侵入—岩石变质—外力风化25.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

的。翠玉白菜(下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1时期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B.L2时期该地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C.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上升运动D.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26.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

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2)题:(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土壤D.生物(2)古代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

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农耕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7.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2)题:(1)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

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2)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28.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

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29.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粒径分布是分析

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30.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辽河口海岸线演变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断被侵蚀B.先侵蚀,后沉积C.不断有泥沙沉积D.先沉积,后侵蚀(2)有人推

测图中海岸线还会迅速向南推进,其理由可能是()A.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小B.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C.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D.辽河下游流速变快31.下图是福州市城区边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可能为()A.500mB.55

0mC.600mD.650m(2)图中有一座占地17000m2的寺庙,有“进山不见寺”的特点。该寺庙最可能位于()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32.“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

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读图完成(1)~(2)题。(1)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的消亡边界上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33.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甲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几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

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回答(1)~(2)题:(1)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①B.②C.③D.④(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

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34.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组成的岩石,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读图,完成第(1)~(2)题。(1)该地区的岩盐属于()A.喷出岩B.

侵入岩C.变质岩D.沉积岩(2)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B.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C.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D.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35.如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岩浆

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2)题:(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岩浆岩1、沉积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3B.沉积岩3、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沉积岩3、岩浆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1D.沉积岩3、沉积岩2、岩

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1(2)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A.沉积岩1B.沉积岩2C.岩浆岩1D.岩浆岩236.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1)~(2)题:(1)在自

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C.都变快D.都变慢(2)一艘采砂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

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37.读图1与图2,回答(1)~(3)题:(1)图1中的①②③④四

处中,与图2中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2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A.海沟B.海岭C.褶皱山D.裂谷(3)A、B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A.A海域扩大,B海域缩小B.都扩大C.A海域缩小,B海域扩大D.都缩小38.“牛轭湖”是“

河迹湖”的一种,是由河流某处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常发生河岸崩塌现象B.乙处可见大量鹅卵石C.②到③可能发生于某次洪水

过程D.丙处可能发生了一次滑坡(2)内蒙古高原多见牛轭湖的原因是()A.地势较高B.地势平坦C.降水较少D.风沙较大39.读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完成第(1)-(2)题。(1)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c→b→d→a→f→eB.b→a→c→d→f→eC.a→b

→c→d→e→fD.d→c→b→a→f→e(2)e图中“狗头石或骆驼石”属于()A.花岗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40.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

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右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

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41.展线指山岭地带,

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以到达路线终点。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关角展线群位于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58年开工建设)关角山附近,自南山站起至察

汗诺站共有5组展线。读“关角展线示意图”,回答(1)~(2)题:(1)南山站至察汗诺站采取展线方式的原因是()①沿山谷修筑,省工省力②技术落后,长距离隧道修筑困难③通过居民点,增大交通量④坡度大,列车牵引力不足A.①②B

.②③C.③④D.②④(2)2014年新关角隧道通车,对关角展线群的利用应()①全部废止,恢复植被②设置景点,旅游开发③科学研究,博物展览④继续通车,适当维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2.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

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第(1)-(3)题。(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目的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

沙答案解析1.答案为:(1)D(2)B解析:第(1)题,“稳定水体”不一定是海,也有可能是湖泊;流水沉积作用有明显的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因此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在河流出山口处,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有利于扇三角洲的形成。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

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流水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辫状河流多由高山冰雪融水或山地降水补给,河流流量不稳定。2.答案为:(1)D;(2)C;(3)

B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背斜C处河流的发育程度可以判断其先后顺序。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背斜处演化成河谷;向斜处演化成山地;地势趋向平坦;以外力作用为主。第(3)题,该区域地质结构以褶皱为主,没有发生断层,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穿山隧道

造价高,无法降低成本;沿山脊修建高速铁路的工程难度较大,可行性小;山区的交通线一般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河谷地带。3.答案为:(1)B;(2)D;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第(2)题,该地区地

质作用的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外力侵蚀→页岩沉积。4.答案为:(1)D(2)A解析:第(1)题,乙地受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受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峡谷。第(2)题,丙处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其成因主要是多条河

流带来大量的泥沙,通过不断沉积,使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这些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上游流经高山峡谷区,水流湍急,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烈,挟带大量泥沙。5.答案为:(1)A(2)B解析:第(1)题

,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图中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外围有四条等高线在东、北、西三面重合,形成陡崖,其中P地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为谷地,最有可能形成瀑布。故选A。第(2)题,甲便道部分路段穿过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大,攀爬难度大,A错误;乙便道穿过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小,且经过山

脊,道路干燥不易积水,B正确;丙、丁便道都经过谷地,道路易积水湿滑,且有的路段穿过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大,攀爬难度大,C、D错误。故选B。6.答案为:B;解析:侵蚀前与侵蚀后的等高线图叠加,侵蚀前海拔减去侵蚀后的海拔,得到被侵蚀的部分。7.答案为:(1)A;(2)D;解析:第

(1)题,读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是山顶。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看,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所以地貌类型是向斜成山。第(2)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是山谷地

貌。背斜成谷,说明侵蚀作用强烈,D项对。8.答案为:(1)D;(2)C;解析:第(1)题,①处堆积,②处侵蚀,所以①处适于村落建设,②处适于港口建设。该河段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较强,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第(2)题,村落渐渐远离海岸线,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的结果

,泥沙大量淤积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山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所致。9.答案为:(1)B(2)D解析:第(1)题,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内侧的那条等高线为2500m,其附近是积雪分布的最低下限(0℃),c点的海拔为220

0m,因此c点的气温大约为1.8℃。第(2)题,根据图中剖面线的位置,可以判断a端点海拔为2200m,b端点海拔在2200~2300m之间,在接近a端点的2300m等高线与2400m等高线之间有一闭合等高线,由于其内侧有湖泊,所以可以判断

该处为一低地,该低地海拔在2200~2300m之间,所以D项正确。10.答案为:1.B2.A解析:第(1)题,聚落④位于山脊,而泥石流常发生于山谷;公路跨越不同等高线的条数为5条,则其相对高度大于(5-1)×100m=400m,小于(5+

1)×100m=600m;聚落①与聚落②之间有山脊存在,故不能通视;③附近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难以发生流水沉积。第(2)题,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岛屿日出于东北方、日落于西北方,故应朝向西北方向看日落。因此,适合游客观赏日落景

观的聚落是①。11.答案为:(1)C;(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主要是因为溪谷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第(2)题,从诗句中可知,该地交通比较闭塞,人口较少,人为破坏较小,使古村落保存完好。12.答案为:(1)D(2)A

解析:第(1)题,A、D两处皆是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石灰岩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E为变质岩,可能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第(2)题,隧道应修建在背斜的中心部位,F处为向斜,在此处修建隧道不仅不坚固,而且易渗水。13.答案

为:(1)C;(2)A;解析:第(1)题,平直河道,地转偏向力是影响泥沙淤积的重要因素。长江自西向东流,长江南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泥沙淤积少,河道深,利于航行。第(2)题,河心附近水流急,流速快,河道深,在河心附近航行,既可节省能源,又可

缩短航行时间。14.答案为:(1)C;(2)B;解析:第(1)题,据图中四条线路所经过的河流与等高线进行判断。①②线路需要架两座桥梁,而不需要修隧道,A、B错;③线路两次经过河流且穿越丘陵,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

,C对;④线未经过河流,D错。第(2)题,对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后,②线路路程较短且不经过河流,地形相对平坦,工程量小,B正确。①线路长且穿过河流,③穿过丘陵,工程量大,④线路路程长且工程量大。15.答案为:(1)B;(2)A;(3)D解析:第(1)题,甲河上游森

林资源丰富,河流含沙量小;甲河上游湖泊数量多,泥沙在湖泊中沉积;河口受海浪侵蚀作用强,故甲河河口三角洲小。乙河流域聚落多,林区破坏严重;以种植业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受海浪侵蚀作用小,故乙河河口三角洲面积大。第(2)题,丙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主要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以V

型谷为主。第(3)题,冲积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河流从河谷流出,地势变低,流速变慢,沉积物呈扇形堆积,形成冲积扇。16.答案为:(1)C;(2)A解析:第(1)题,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

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C项对。贵州不是岩浆活跃区,A、B两项错;风力侵蚀成球多分布在干旱大风区域,而贵州气候湿润,D项错。第(2)题,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岩石间风化差异,导致石蛋依靠物不稳而

滑落,A项对。贵州是古海洋所在地,但“产蛋”时期没有海域,B项错;贵州的风不大,风力不能搬运这些量大体重的石蛋,C项错;产蛋岩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冰川,D项错。17.答案为:(1)C(2)C(3)D解析:第(1)题,图中T位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最快,故搬运能

力最强,则被水流推动物体重量最大。第(2)题,图中N位于河流凸岸,为堆积作用较明显的河岸。依据材料可知,水流速度决定了搬运能力,有鹅卵石说明水流速度快,有细沙说明水流速度慢;两种物质共存于该地,表明该地水流速度季节变化大。第(3)题,图中TS段有支流汇入水量较大,同时从干流河床对应的地形剖面可

看出,TS段地势落差最大,故TS段水能资源最丰富。18.答案为:B解析:①是玄武岩,岩浆冷却凝固,经过海浪侵蚀形成;②是石灰岩,经过流水溶蚀形成;③是沉积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峡谷;④是变质岩,经过流水侵蚀形

成。19.答案为:(1)C;(2)B解析:第(1)题,生物化石都属于沉积岩。第(2)题,图中沉积物经过箭头②指向甲,即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变成沉积岩。丙符合“三进一出”特征,即为岩浆,进而可判断丁为岩浆岩,乙为变质

岩,①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为上升冷却凝固。20.答案为:(1)B;(2)D;解析:第(1)题,华阳洞属于溶洞,故其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地壳物质循环图中,丁只有一个箭头指出,丁为岩浆,则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故选B项。第(

2)题,华阳洞地处安徽马鞍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溶洞的形成主要受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故选D项。21.答案为:(1)C(2)B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北部海拔在1000m以上,中南部海拔在1000m以下,所以总体

地势北高南低,但是南侧的等高线明显密集于北侧,因此南侧(河流两岸)较陡,北侧较缓,A、D两项错误;图示地区海拔远大于500m,不属于丘陵地形,B项错误;图中等高距是20m,最低处在河谷最南端,海拔低于880m,C项正确。第(2)题,瀑布形成于图中陡崖处,一般都是由于河流河床岩石软硬不一,

由河流侵蚀形成,B项正确;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及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可判断瀑布相对高度为20~60m,A项错误;甲处海拔大于1060m,高于瀑布的海拔,在甲处应该是居高临下,而不会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C项错误;我国

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全流域河流水源补给充足,水量较稳定,上游水库没有必要放水,D项错误。22.答案为:(1)D;(2)B;(3)D解析:第(1)题,读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可知,该地貌底部和顶部面积较大,中部较小,为蘑菇形地貌,最可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第(2)题,读图可知,

该区域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岩石是由于岩浆入侵,高温作用使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所以最可能是大理岩。23.答案为:(1)D;(2)D;(3)B解析:第(1)

题,图示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则可以判断有4次火山活跃期。第(2)题,火山碎屑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结合文字材料“随风飘至远处降落”可以判断,火山碎屑随风飘至远处,在湖泊堆积形成火山碎屑层。第(3

)题,由火山熔岩可以判断该地经历了火山活动;由湖相层和上题可知,该地有流水堆积;由黄土层可以判断,该地有风力堆积;该地地质剖面并没有明显的位移,故没有断层活动。24.答案为:(1)D;(2)B解析:第(1)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据图示岩层空间方位判断,其地

层下凹,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向斜。故选D项。第(2)题,甲处为向斜山,地层为沉积岩层,外力沉积形成;地层形成后受地壳挤压形成向斜;后因槽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但山顶部位遭受了外力侵蚀。故选B项。25.答案为:(1)C;(2)A;

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翠玉白菜为变质岩。①②为侵入岩,④为沉积岩;③是岩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第(2)题,L1时期a、b地表形态差异是因为a受外力侵蚀作用强于b,是地质作用差异的结果,A正确。L2

时期该地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地壳下沉、外力沉积过程。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26.答案为:(1)A;(2)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地势较

为平坦的河流沿岸,故A项正确。第(2)题,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7.答案为:(1)A;(2)C;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

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第(2)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28.答案为:(1)A;(2)C;解析: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其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贝加尔湖最可能是地

壳断陷集水而成。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说明入湖泥沙较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湖底在不断陷落。29.答案为:(1)B;(2)D;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

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侵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堆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第(2)题,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受水流速度影

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沉积下来,根据图中“9cm”分析,图中的砾石以9cm左右的粒径为主。30.答案为:(1)C;(2)B;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随着历史发展,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第(2)题,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

大,输送泥沙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加,因此海岸线向南推进。A、C、D选项会导致辽河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减少。31.答案为:(1)B(2)D解析:第(1)题,图中等高距为50m,最高点海拔介于900~950m之间,最低点海拔介于

350~400m之间,则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范围为500~600m,注意不能等于500m或600m,故B正确。第(2)题,“进山不见寺”,说明寺庙位于低凹处;“占地17000m2”,说明寺庙面积较大。图中丁处为闭合等高线,符合“小于小的”特征,为地势低凹处,且面积较大。故该寺庙最可能位于丁处。

32.答案为:(1)D(2)A解析:第(1)题,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即可选出正确答案。第(2)题,根据材料,“黑烟囱”是海水溶解的金属从地下喷发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硫化物沉积而成,故在成因上应为沉积岩。33.答案为:(1)B;(2)B;解

析:第(1)题,波浪岩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乙中②为岩浆岩。第(2)题,波浪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而首先是岩浆的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经过地壳运动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以后形成。34.答案为:(1)D;(2)D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该地岩层层理

构造明显,这是沉积岩的最重要特征,故选D项。第(2)题,盐丘的形成,可以联系岩层形成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首先形成岩层堆积T2;然后受到内力作用,挤压弯曲形成T3;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最后裂开,底层盐向上流动形成T1。

故A项错。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组成的岩石,油气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C项错。砂岩、岩盐均为沉积岩,越往下形成时间越早,排除B项。35.答案为:(1)D;(2)C;解析:第(1)题,沉积岩地层由下至上分布,年龄

由老到新,故沉积顺序为沉积岩3、沉积岩2、沉积岩1;岩浆岩1侵入到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中,说明其形成比沉积岩3、沉积岩2晚;岩浆岩2切穿了岩浆岩1并在沉积岩2之上形成了火山,属喷出岩,然后沉积岩1覆盖在火山周围,说明岩

浆岩2出现在沉积岩1之前。故选D。第(2)题,岩浆岩1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2为喷出型岩浆岩(形成了火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选C。36.答案为:(1)A;(2)D;解析:第(1)题,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水深流速变快,②为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流变浅,水流速度变慢。第(2)题,该河为长江某支流一段,河流位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水流急,沉积大的颗粒物质,流量小时,沉积细沙,选择D。37.答案为:(1)B;(2)D;(3)C;解析:第(1)题,图2中所示

的地壳运动为水平张裂和断层;图1中②处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形成断裂带;①③④均位于板块碰撞边界。第(2)题,岩层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沟、褶皱山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海岭是由地幔物质(岩浆)喷出海底堆积而成,图2所示区域位于大

陆最有可能形成裂谷。第(3)题,A为地中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面积将会缩小;B为红海,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面积将会扩大。38.答案为:(1)C;(2)B;解析:第(1)题,牛轭湖的形成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过程。甲位于凸岸,乙位于

凹岸,甲处发生堆积,不会出现崩塌现象,乙处发生侵蚀,不会出现大量鹅卵石;洪水时期,凹岸侵蚀加强,有可能发生②到③的过程;丙处泥沙不断淤积,原先河段形成牛轭湖,因地势较低,不会发生滑坡,C正确。第(2)题,牛

轭湖多在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形成,B正确。39.答案为:(1)A;(2)B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先是受外力作用后固结成岩,再受到内力作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

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所以A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分析狗头石或骆驼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所以B项正确。40

.答案为:(1)C;(2)B;(3)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

谷可知C项正确。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故选B项。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

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故选B项。41.答案为:(1)D;(2)B;解析:第(1)题,从材料提取信息展线作用是“减缓纵坡”。读图,从南山站至察汗诺站

,坡度较陡,加上列车牵引力不足,需要采用展线方式。该铁路一期是在1958年建设,当时经济水平较低,技术落后,由于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修建长距离隧道很困难,只能延长路线,所以采取展线方式。从信息提取材料,展线是“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并不是沿山谷修建

。根据材料,展线是因为坡度大、地质条件复杂设计的,与通过居民点无关。故选D。第(2)题,关角展线群修建的历史比较长,全部废止,浪费资源,可以适当废止,恢复植被;可作为高原区修建铁路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和博物展览,同时还可以结合青藏高原区

的独特自然景观,沿线设置景点,开发旅游。由于展线距离较长,所以不宜继续通车。42.答案为:(1)D;(2)B;(3)A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甲河床断面低于乙河床,甲到乙的变化过程是河床逐渐升高的过程,结合材料,甲为河流汛期对河床侵蚀作用强的阶段,乙为枯

水期潮流带来泥沙堆积河床的阶段,由甲到乙为河流汛期结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浙江东部1—3月属于枯水期,3—6月为枯水期转为汛期,6—9月属于汛期,9—12月属于汛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故D项正确。第(2)题,河流上游水库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蓄作用,导致下游河段径流量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A项错误;由于汛期

径流量减小,下泄径流对河床冲刷减弱,因此河道淤积加重,流速减慢,B项正确,C项错误;图中显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影响河床深度,对宽度影响较小,D项错误。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该河河口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枯水期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问题,修建河口水闸可以阻

挡枯水期时潮流倒灌入河,减轻泥沙淤积,A项正确;河口水闸会阻挡河流汛期洪水下泄,B项错误;潮流会带来泥沙淤积,而不是冲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拦截河流入海泥沙与治理泥沙淤积相矛盾。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