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七(含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8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4.000 KB
  • 2022-11-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七(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七(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七(含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历史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七(含答案解析).doc,共(6)页,34.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58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6页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考前天天练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

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

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

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等材料二在十八世纪英国内阁的运行已经形成如下政治制度惯例: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

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如果无法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辞职。十九世纪的内阁完全与王室权威脱离了关系,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国王将行政权力让渡给内阁,而内阁又从国王身边分离了出去,

国王的权力只能在理论和法律上得以存在,实践中国王的影响力伴随着行政权力的转移而逐渐被削弱并趋于消亡。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上,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及“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摘编自李秋成《十八世纪英国内阁在宪政中的地位》(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内阁相比英国内阁的特点,说明19世纪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第2页共6页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

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

“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

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

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外儒内法》(沈联涛)(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试从上述材料提炼

一个探究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第3页共6页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发展农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那就要靠精耕细作。中国农业二者都有,但主要是后者。欧

洲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表现在每户耕地面的大,但耕作粗放,单产较低。然而,农业生产率,即每个人占有的粮食数并不少于中国,这是由于耕地面积大的缘故。——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欧封建社会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材料二

: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总产量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提高劳动产出。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

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为了生存,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家庭手工业如棉纺织业能够提供而外收入。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提供了另一种收入。——(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此前相比,18、19世纪农民对手工业、商业地位的认识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指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大约到了1800年,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人口开始超过资源。农业依然是经济的最重要部门,土地的单位产量依然很高。但人均产量开始急剧下降。结果就日益入不敷出,能够满足全社会人民的

基本需求和期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少。——(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改变或扭转这种状况。第4页共6页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

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

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

统组成。——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

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

间广为流行。——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第5页共6页答案解析1.答案为:(1)特

点: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受到皇帝的控制;身份特殊。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易出现内阁弄权。(2)特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集体负责。变化:内阁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国家行政权

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完全对下议院负责。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一般来说品级很低”、“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

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制约皇权以及内阁专权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

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的角度归纳回答。2.答案为:(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2)地位:

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

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

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得出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

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得出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结合所

学,概括回答即可。3.答案为:示例:主题:中西方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古代希腊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度;东方的中国走向了君主专制的道路。主要原因在于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而中国则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解析:从材料一中自然环境、经济结构、血缘关系等方面归纳,古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而中

国发祥地是中原地区,“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可以看出材料论述的是东西方不同社会、地理环境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政治文明。第6页共6页4.答案为:(1)中国封建社

会走的是精耕细作道路;欧洲走的比较粗放的道路(2)变化:大量农民从事家庭手工业或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原因: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过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难以过活。农村出现大量富裕劳动力影响

: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物质交换增多,促进了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人口过剩增加了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3)提高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发展工商业、走工业化道路等等。5.答案为:(1)特点:以

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

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可知,以宗法制为依托;由“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可知,与封建

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由“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可知,宋明时期空前强化。第(2)问,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外部”根据材料二“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概括;“内部”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

流等方面分析。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