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每课一测36 求索真理的历程(含答案).doc,共(6)页,3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43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每课一测(三十六)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联考)2018年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①科学理论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④人的能动性是成功实践的前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②③正确;①与材料中心不符;尊重客观规律是成功实践的前提,④错误。2.(2019·榆林一模)海洋微塑料是指海
洋环境中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废弃物。由于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且可被鸟类以及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已成为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热点。“雪龙”号对这一问题展开积极
研究。这说明()①人们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取决于人的兴趣②人们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取决于人的实践能力③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④实践本身为人们提供研究课题和工具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D人们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取决于人的兴趣和人的实践能力,①②错误
;“微塑料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已成为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热点”,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③当选;微塑料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了“雪龙”号进行积极研究,这说明实践本身为人们提供研究课题和工具,④当选。3.(
2019·长春联考)我国科学家对取自多个肝癌患者的5000余个T细胞逐个进行了基因测序,从而勾勒出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这是科学家首次详尽揭示肝癌免疫图谱,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的
认识论道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了对肝癌患者T细胞的认识,①当选;通过实验
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②;③不为材料所反映;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④错误。4.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
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民谚是主观的人为联系②客观规律支配农事活动③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④顺从自然是农业的必然选择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
选C①错误,民谚中讲述的联系不是主观臆断的联系。④错误,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人们根据天气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生产,表明了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农业活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②③入选。5.科学本身是探索未知
,其本质是揭示真理。科学的发展、创新本身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表现出不断地重复、延伸和深入,以一种螺旋形的交互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和不断延续与派生,不断淘汰与新生的发展方式,被人们所感知和把握。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
具有反复性②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具有无限性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意味着人类不断淘汰和发展过去的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D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对材料解
释合理的是①②,不当选;真理不断向前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③错误,当选;④错在“淘汰”“过去的真理”,当选。6.(2019·西安联考)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又是社会实践的崭新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研学旅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只停留在课本之上,更多的是来自于真正的实践与体验。开展研学旅行的原因在于()①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正确途径②实践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物质活动③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活动④实践是检验知识正误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D通过真正的实践与体验
,开展研学旅行,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答案为③④;认识的来源不等于途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都是获取认识的途径,①错误;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②错误。7.(2019·泉州质检)生物钟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人类对生物钟的工作原理长期不清楚,这一直是科学家探索的课题。三名美国科学家
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细胞内生物钟的工作机制,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昼夜变换的。这一探索过程表明()①科学研究课题产生于社会实践的需要②对生物钟工作原理已经有了终极真理③发现和发展真理是科学实验永恒的使命④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受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解析:选B“生物钟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人类对生物钟的工作原理长期不清楚”,表明科学研究课题产生于社会实践的需要,①当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追
求终极真理,②错误;“三名美国科学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细胞内生物钟的工作机制,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昼夜变换的”表明发现和发展真理是科学实验永恒的使命,③当选;材料未涉及科学研究与
客观条件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8.(2019·佛山二质)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与漫画的寓意最为接近的是()A.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D.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解析:选C漫画“花知道,风
来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所含哲理与其相同,C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与题意不符;B项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与题意不符。9.(2019·宁波联考)我国风云三号D星发射升空,其新增的遥感
仪器可为气象提供更高的大气探测精度,增加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和增强空间环境综合探测能力,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这主要说明()①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①不当选;“新增的遥感仪器可为气象提供更高的大气探测精度”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②当选;风云三号D星发射升
空,可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数据,这说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当选;实践并非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④错误。10.(2019·南阳模拟)“要清楚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搞
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真理具有多个,必须理清改与不改的内容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改与不改没有明确的界限③真理是具体的,改与不改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④真理具有
客观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真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多个,但真理只有一个,①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或颠倒的反映,②错误;答案为③④。11.(2
019·武汉联考)2017年10月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
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①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对某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③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A.①
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选B“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表明了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的发展,①当选;“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
没有答案”表明对某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②当选;③不为材料所反映;④中“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说法错误。12.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国已开启全
民大健康时代。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民众健康意识也在提高,越来越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的识别,强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形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适应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④认识的发展是客观符合主观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①③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错误;认识的发展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过程,④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邯郸摸底)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
刻变革。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结合材料,运
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可知,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体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答案:①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追求真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回应了改革“为什么
改”“往哪儿改”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14.(2019·济南一模)过去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材料一新时代呼唤新
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
斗的领航灯塔。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科学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力引领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知识,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航灯塔的道理。(2)请结合材料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
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3)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请你就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两条可行性建议。解析:本题第(1)问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知识,阐述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航灯塔的道理。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的意义。可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要求就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两条可行性建议。可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科学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②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取间接经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引
领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
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
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建议可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角度,具体可从: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