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1-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docx,共(5)页,24.80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复习课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的重要性(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2)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法治是
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5)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6)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3、法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2)法治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
期(3)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4)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5法治的要求:良法之治、实行善治6良法的内涵:(1)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2)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3)、维护公民的基本权
利(4)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5)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7善治的内涵: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8、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10、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2)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3)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4)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即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15、政府的作用:(1)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2)另一方面,人民又享受着政
府提供的公共服务。16、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17、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18、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19、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
遍奉行的基本准则。21、依法行政的含义(要求):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有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22、依法行政的主体: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律依据:宪法和法律2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24、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人民应该
怎样做:(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2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
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2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7、怎样厉行法治?(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
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4)厉行法治需要
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2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
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3)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4)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1、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4)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2、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4、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7、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2)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中
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1)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2)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3)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9、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
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10、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云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11、如何增强文化自信?(1)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2)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3)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12、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
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13、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1)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2)有勤劳勇敢、自强不信的奋进品格(3)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4)有诚信守法、见利思
义的高尚情操(5)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6)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14、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15、青少年应该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16、民族精神的作用(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3)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17、民
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8、新时期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19、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
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0、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3)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
精神、抗震救灾精神2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1)表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危难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敬业创优。22、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涵。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植
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内涵、作用(重要性)(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内涵: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作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
社会全面进步。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
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我国在人口方面的重要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3、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4、我国人口现状呈现的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
、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5、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6、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1)我国人口众多
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2)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3)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7、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答:(1)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2)有效地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3)有力地促进了经
济发展与社会进步。8、人口政策(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9、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
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10、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1)资源日益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3)生态系统退化(4)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2、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13、我国严
峻的资源形势带来的后果:(1)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14、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表现在:(1)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15、严峻的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16、面临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1)转变发展方式(2)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7、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
态文明?(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9、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
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20、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
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
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市常生活的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5)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
良好、人民幸福。21、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2、答: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