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docx,共(6)页,17.63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01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课程标准中的第四个一级主题,本单元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其中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相对简单,本节既是学习绿色植物的开始,又为八年级学习“根据生物的特
征进行分类”及“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师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能
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以致用、语言表达等能力。2.学会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的方法。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环保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难点:观察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
认识生殖细胞—孢子。四.教学策略: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大量实物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自主探究,明确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五.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海边采集观察藻类植物并思考教师提供的问题;尝试采集苔藓;搜集一些有关藻
类、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教师:参与三个小组的观察思考活动,指导并帮助学生制作简易课件。六.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首先由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鱼缸水中生活的植物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学生表达看法,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
生活环境也有差别。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其中,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的,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走近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世界。”设计意图:结合学案,让
学生整体了解生物圈中绿色植物,激发探究兴趣,引入课题。【探究新知】一、藻类植物课前教师提供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探究藻类植物: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它们有没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3.说说
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如何?上课利用学生在海边采集实物的图片,展开藻类植物的学习:认识各种藻类,进行自主探究,汇报展示探究的成果。认识藻类采用的形式是:学生展示采集的多种藻类植物。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行自主探究采取小组合作
、实物观察、讨论交流的方式,对藻类植物的三个问题进行组内合作学习。此环节教师补充两幅图片:海带和有器官分化的油菜,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来解决“藻类植物形态特征”这一重点。用图片指导学法,直观形象,收
获的知识印象深刻。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小组代表分别交流探究的成果。衣藻为例,说明藻类大多生活是在海水或淡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比较直观的、易于观察的海带为例,引导大家再对比观察,明确:藻类植物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类似于根和叶的部分称之为根状物和叶
状体。教师在此演示衣藻模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藻类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并进行点拨引领,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养料
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学生交流藻类植物的作用。另外,课前收集资料的学生补充介绍赤潮现象,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设计意图:激发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探究学习、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学以致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江水会变绿。其实,“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也会变绿,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苔藓植物:教师出示墙藓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引用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设问:“
苔痕上阶绿”中呈现绿色的又是哪类植物呢?过渡到苔藓植物的学习。导思“根据平日的观察,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介绍,学生明确: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为了适应阴湿的陆地环境,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相比较,形态
结构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教师指导学生以两个问题做引导,进行实验探究。1.观察苔藓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并用直尺测量一下其高度。2.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是否有根茎叶?找出与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这些区别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记录,在全班发言交流,各组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对于假根,教师补充说明:假根结构简单,只起支持和固着作用,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植株比较矮小,生活在潮湿
的环境中。“苔藓植物大片分布在森林和其他阴湿的地方,但是学校附近的钢厂空气污染严重,很难找到苔藓植物,为什么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二段,思考解决。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
义: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另外,收集资料的学生补充介绍苔藓植物还有保持水土等作用。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回顾苔藓植物所学,并学以致用:“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
生长,这是什么原因呢?”三、蕨类植物导学问题:1.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哪类植物是相似的?2.蕨类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何不同,使蕨类植物高大得多?3.蕨类和藻类植物相比,有什么特殊的经济意义?然后以竞答的方式交流自学结果,学生互为补充: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都生活在潮湿的地
方,但由于蕨类植物除具有茎和叶外,还具有了根和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而且,蕨类植物除了食用、药用等作用外,古代的蕨类遗体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具有经济意义。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所学的藻类和苔藓植物的知识,采取对比学习法,锻炼和提升学生自身
学习能力。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下节学习“种子植物”作铺垫。【梳理巩固】学生归纳采用了表格对比的方法,梳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拓展: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用孢子繁殖后代的,
孢子萌发离不开水,所以三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你是否能从中发现植物进化所遵循的规律呢?”让学生比较发现三类植物的内在进化规律: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升华所学知识,也为后面学习生物进
化奠定基础。并再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