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487.500 KB
  • 2022-11-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生物一轮课时跟踪检测(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Word版含解析.doc,共(7)页,487.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5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跟踪检测(七)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一、选择题1.(2018·乐山摸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基础是其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小B.体验制备细胞膜时,破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C.生物膜选择透过性是指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选择性的允许

物质通过D.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共同组成的解析:选B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把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在清水里,由于渗透作

用,水会进入细胞,使细胞涨破,从而得到纯净的细胞膜;生物膜选择透过性就是让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自由扩散),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

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共同组成的。2.(2018·赣州一模)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D.物质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脂溶

性有关解析:选B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包括外周蛋白分布的不对称以及整合蛋白内外两侧氨基酸残基数目的不对称;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膜蛋白);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

进行,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3.如图为渗透平衡时的装置(糖类不能通过半透膜),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

=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A.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B.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平衡时m不变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酶,则平衡时m不变D.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

透膜的速率相等解析:选D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渗透压降低,吸水能力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和蔗糖酶,渗透压增大,则平衡时m值将增大;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液面不再升高。

4.(2018·漳州八校联考)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如果细胞需要,它们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只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B.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C.葡萄糖只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D.被动运输能顺

浓度梯度和逆浓度梯度进行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葡萄糖既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也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说明葡萄糖既可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也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主动运输需载体且消耗能量;被动运输只能顺浓度梯度进行。5.科研人员

将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培养在适宜条件下,检测到物质X被不断地运输到细胞外,且该过程是一个耗能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低温和缺氧必定会影响物质X的运输速率B.物质X的运输必定需要相应载体的协助C.细胞外物质X的浓度不一定大于细胞内D.细胞膜上磷脂分

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相对运动为X的顺利运输提供了保障解析:选B低温影响酶的活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缺氧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能量的生成减少,故低温和缺氧都会影响物质X的运输速率;由于该过程是一个耗能过程,可能是主动运输或胞吐,物质X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运输到细胞外则需要载体的协助,若通过胞吐的

方式被运输到细胞外则不需要载体的协助;物质X在细胞内合成,运送到细胞外,细胞外物质X的浓度不一定大于细胞内;主动运输主要依赖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吐方式需要细胞膜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参与,故它们的相对运动为X的顺利运输提供了保障。6.(2018·烟台模拟)如图所示为植物细胞物质跨膜运

输的三种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甘油分子可以通过图乙的方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到细胞内B.图乙中的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发挥作用后即失活C.三个过程都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图丙中的B主要来自细胞呼吸,也可来自光

合作用的光反应解析:选C图乙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甘油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对应图甲方式;图乙为协助扩散,需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将物质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且能够反复利用;图中三个过程均体现了细

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图丙中物质从低浓度运往高浓度,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为载体蛋白,来自核糖体。7.(2018·郑州模拟)某同学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大小变化情况绘制成了曲线(如图)。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注: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A.b~c段,由于失水过多,细胞可能已经死亡B.c~d段,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C.d~e段,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D.e时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解析:选D结合题意分析曲线可知,c点后细胞大小相对值变大,说明细胞吸水

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此b~c段细胞是活细胞;图中c~d段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既有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有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但进入细胞内的水分子数多于离开细胞的水分子数;d~e段,细胞大小相对值大于1,说明细胞吸水,故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由于e时细胞大小相对值大于1,说明细胞

吸水,故e时液泡内细胞液浓度降低,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8.(2018·汕头一模)亲核蛋白具有明确的头、尾结构,是在细胞质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科学家通过有限的水解将亲核蛋白的头尾分开,再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完整的亲核蛋白、头部及尾部分别注入爪蟾

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结果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和亲核蛋白的尾部。这说明()A.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关键部位是头部C.细胞核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D.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只能进行单向的物质运输解析:选C亲核蛋白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不是跨膜运输。被标记的头部没有进入细胞核,被标记的尾部及完整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可见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且说明细胞核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只能进行单向的物质运输。9.(2018·朝阳一模)CTX是从蝎子毒液中提取的一种多肽

,能与某些种类肿瘤细胞表面特有的受体M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M-CTX)进入细胞。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CTX通过口服方式进入机体仍发挥作用B.CTX在核糖体合成后直接进入高尔基体C.M-CTX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肿瘤细胞D.CTX可用于上述种类肿瘤的靶向治疗解析:选DCTX为多肽,口服后,在

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无法发挥作用;CTX为蝎子毒液中的一种多肽,在核糖体合成后会先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再进入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M-CTX为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不是主动运输;CTX

可与某些种类肿瘤细胞表面特有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能更好地识别此类肿瘤细胞,从而可用于该种类肿瘤的靶向治疗。10.如图所示,某种化合物与细胞膜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后,受体便通过G蛋白调控并打开离子通道,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膜电位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Na+内流是产

生静息电位的基础B.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解析:选A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细胞内K+外流才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某种化合物与细胞膜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

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11.(2018·揭阳一模)现有两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

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的大B.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C.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D.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

,则现象更明显解析:选B分析题图,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甲溶液中细胞液泡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故甲溶液浓度比乙溶液的大;0~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液泡直径都减小,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由图可知,甲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10min时

,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只有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液泡中不含色素,实验现象不明显。12.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气而陷入内窒息。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通过实

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B.实验甲中,4h后氧气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C.实验乙中,4h后吸收K+消耗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D.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速率不变解析:选D由实

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实验甲中,4h后氧气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细胞吸收K+的量减少;实验乙中,4h后组织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氧气,其吸收K+消耗的能量可能来

自无氧呼吸;氰化物能抑制[H]与O2的结合,因此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速率减慢。二、非选择题13.如图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箭头大小代表水分子数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将人的成熟红细胞放入清水中,会出现如图____

__(填题图编号)所示现象,最终红细胞会________。(2)若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出现如图________(填题图编号)所示现象,达到平衡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状况如图________(填题图编号)所示。然后将其放在清水中,则达到平衡时细胞内液渗透压_

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清水的渗透压。(3)若某叶肉细胞正处于图甲所示状态,一段时间内细胞体积增大且最终________(填“会涨破”或“不会涨破”)。解析:(1)将人的成熟红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

如图甲所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红细胞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2)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较大,细胞失水,如图丙所示;达到平衡状态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相等,如图乙所示;此时将其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达到平衡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相等,此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

度差,细胞内液渗透压较高。(3)若某叶肉细胞正处于图甲所示状态,细胞体积会增大但不会涨破,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的保护。答案:(1)甲涨破(2)丙乙大于(3)不会涨破14.正常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约

为细胞内的12倍。当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K+浓度差减小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作用,这种酶可以通过水解ATP,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1)膜内

外Na+具有浓度差,与膜的______________性有关。Na+/K+-ATP酶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________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3)比较图2和图3,当Na+和K+____________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DP合成ATP;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____________。(4)生物膜系统的________作用及能量

是维系细胞有序性的基础,线粒体内膜上主要完成类似图________(填编号)的过程。解析:(1)由题意知,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这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Na+/K+-ATP酶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是从低浓度向

高浓度运输的,且需要ATP提供能量,是主动运输。(2)分析图1,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3)分析图2、3可知,当Na+和K+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时,伴随ATP的合成过程,当Na+和K+从低浓度向

高浓度运输时,伴随ATP的水解过程;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决于离子浓度差(流动方向)。(4)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可以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因此生物膜系统的分隔作用及能量是维系细胞有序性的基础,线粒体内膜上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

成水,释放能量,该过程伴随ATP的合成,类似于图2过程。答案:(1)选择透过主动运输(2)空间结构(3)顺离子浓度差(或离子流动方向)(4)分隔215.图1表示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图2实验(记作甲):锥形瓶

内盛有130mg/dL的葡萄糖溶液以及活的小肠上皮组织切片。溶液内含细胞生活必需的物质(浓度忽略不计)。实验初,毛细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缓缓移动,5min起速率逐渐加快,此时,锥形瓶内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a

mg/dL。(1)图1显示:曲线AB段、BC段,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依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CD段变化原因可能是载体失活而不是载体饱和,理由是:当载体饱和时,________而使细胞内浓度升高,这与事实矛盾。(2)图2锥形瓶红

色液滴的移动直接显示瓶内________含量的变化。(3)为验证5min时造成红色液滴移动速率加快的直接因素,需要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记作乙):乙实验装置的不同之处是5min时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小肠上皮组织。假定呼吸被彻底阻断,预期结果:①实验开始5min时,液滴移动情况是:实验甲

突然加快,实验乙________;②葡萄糖溶液浓度变化情况是:实验甲________,实验乙________。(4)若用相等质量的成熟红细胞替代小肠上皮细胞,红色液滴移动情况是________。解析:(1)曲线AB段细胞外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

胞内,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BC段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D段变化原因可能是载体失活,而不是载体饱和,理由是:当载体饱和时,细胞仍然吸收葡萄糖而使细胞内浓度升高,这与事实矛盾。(2)瓶中加入KOH溶液,可吸收容器中的CO2,小肠上

皮细胞在葡萄糖溶液中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KOH溶液吸收,锥形瓶红色液滴的移动直接显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3)甲组和乙组的变量是:是否存在呼吸作用,甲组有呼吸作用,乙组没有呼吸作用,故液滴移动情况是:实验甲组加快,乙组不移动;葡萄糖溶液浓度变化情况是:实验甲组下降,

乙组不变。(4)人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故红色液滴不移动。答案:(1)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细胞仍然吸收葡萄糖(2)氧气(3)①停止移动②下降不变(4)不移动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