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0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专题复习自查案(含答案)

DOC
  • 阅读 5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176.000 KB
  • 2022-11-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0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专题复习自查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0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专题复习自查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0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专题复习自查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专题0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专题复习自查案(含答案).doc,共(7)页,176.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90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复习自查案专题9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一、体液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①含量约90%的是水,7%~9%的是蛋白质,约1%的是无机盐。②血浆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两者的成分和含量

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3.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件。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四、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1.防卫:抵御病原体

的攻击。2.监视: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病原体清除掉。1.下列关于稳态说法正确的是③⑤。①细胞外的液体就是细胞外液。②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④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⑤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⑥严重脱水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2.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⑦。①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

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有重要作用。②泪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③记忆B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④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消灭寄生的结核杆菌。⑤如果抗原隐藏在细胞内,则首先通过细胞免疫将细胞裂解,然后通过体液免疫清除。⑥

机体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也会成为抗原。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在细胞内完成。1.(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

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意义。A项中,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

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正确。B项中,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正确。C项中,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

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正确。D项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D项错误。2.(2015·福建高考)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解题指导】(1)题干关键词:“过度激活”“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等。(2)关键知识:自身免疫病引起的原因、胰岛素与

糖尿病的关系。【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自身免疫病等知识。由题目信息可知,自身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而致使胰岛B细胞死亡,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由于胰岛B细胞数量的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引起了血糖含量过高,B项错

误;效应T细胞并没有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该细胞死亡与抗原无关,C项错误;这类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注射胰岛素,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只会加重病情,而不可能治疗该病,D项错误。3.(2015·海南高考改编)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

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内环境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解析】选C。本题

考查内环境的有关知识。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血浆、组织液运送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A项正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项正确;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C项错误;

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远低于血浆中的含量,D项正确。【加固训练】1.(2017·北京高考)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

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解题指导】(1)提取图中关键信息:细胞呼吸加强抑制K+外流,促进内流,促进胰岛素的释放。(2)理解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浓度。【解析】选

C。由图分析可知,葡萄糖参与细胞呼吸,释放能量,部分贮存在ATP中,A项正确;内流对于胰岛素的释放起到促进作用,胰岛素是蛋白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B项正确;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释放,C

项错误;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D项正确。2.(2015·重庆高考改编)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治疗埃博拉疫情。(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

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________________,阻止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_____

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当再次接触此病毒时,_______

_________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解题指导】(1)隐含信息:埃博拉病是由病毒引起,其侵入人体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关键知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及单克隆抗体的批量生产。【解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知识。(1)正常情况下,抗原(病毒或细菌)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复合物,再传递给T细胞,继而诱发特

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可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后续免疫过程不再发生。(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当再次接触此病毒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

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分离B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技术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T细胞特异性(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4.(20

17·全国卷Ⅱ)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

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

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___。【解析】(1)实验组动物处于高温环境中,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该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量。(2)肾上腺髓质会分泌肾上

腺素,可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所以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41℃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为温度,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动

物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产热量会增加,则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答案:(1)舒张增加(2)增加(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4)增加增强5.(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

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

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糖定性实验

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解析】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1)抗利尿激素由

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之重吸收的水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2)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则吸水力增强,导致尿量增多。尿液中若含有葡萄糖,会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3)渗

透压感受器存在于下丘脑。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增加葡萄糖(3)下丘脑6.(2018·北京高考)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

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

如下: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

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

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免疫。(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

~③处。(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细胞免疫,产生了效应T细胞,发挥清除作用。(

2)实验一: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免疫组的iPSC和DB7的数值都比空白组的高。②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抗原与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实验结果说明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而与MEF无共同的抗原。实验

二:免疫组小鼠产生某物质作用于DB7使肿瘤缩小,属于细胞免疫。(3)实验过程:①注射DB7悬液到小鼠1体内,1周后小鼠长出肿瘤。②注射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到小鼠2体内,4周后提取T细胞。③将小鼠2的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

免疫)注射到小鼠1的血液中。④3周后观察实验结果,小鼠1的肿瘤变小,说明DB7和iPSC有类似的抗原,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答案:(1)分裂/增殖免疫(2)实验一:①高于②可以与抗

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实验二:细胞(3)①F②D③C④B(4)预防和治疗癌症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