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文言文阅读 二(10篇含答案) .doc,共(12)页,69.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27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文言文阅读二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
也。”(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一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⑪善鸣,求市未能得⑫遂携新友命驾就观⑬当举群相送耳⑭使人耽之若是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
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⑪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
市之。⑫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C.王羲之
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五柳先生传【东晋】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
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
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B.造饮辄尽造:到C.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D.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忧愁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以为号焉不以物喜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无马邪C.既醉而退学而不思则罔D.无怀氏之民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
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
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
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
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
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1)下列句子
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
.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
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
命名的。(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
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①碧
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
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乐:(2)不可久居.居:(3)不里许.许:(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长尺许者②其.如土
石何(《愚公移山》)B.①乃记之.而去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①或投饼于.左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①以.其境过清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4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A.①②
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⑤(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
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备胡请以军礼见B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D.不闻天子之诏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4、以下
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组是()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④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⑤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⑥
D.②④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六年,为防备匈奴大举入侵,朝廷任命刘礼、徐厉、周亚夫等人为将军,分别在霸上、棘门和细柳等地驻守。B.汉文帝亲自到各地军营慰劳军队,在霸上、棘门非常顺利,但
在周亚夫的驻地却遇到阻碍,迟迟不能进入细柳军营。C.汉文帝深明大义,严守军纪,拉着马缰绳缓缓步行,手扶车前横木,神色庄重,对军容严整的将士表达诚挚的敬意。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
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易①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②,厚之至也。”君县禄③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④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孔子曰:北方有兽,其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是兽也,甚
矣其爱蛩蛩巨虚⑤也,食得甘草,必啮⑥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蟨非性之爱蛩蛩巨虚也,为其假足之故也,二兽者亦非性之爱蟨也,为其得甘草而遗之故也。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⑦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与名利
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8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选自刘向《说苑卷六·复恩》)注:①[易]指古代典籍《易经》。②[德]报答、感激。③[县禄]给予俸禄。县,读音xuán,“悬”的古字
。④[逮]到了。⑤[蛩蛩巨虚]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蛩蛩与巨虚是形影不离的二兽。⑥[啮]咬。⑦[比假]互相亲近、帮助。⑧[营]谋求。(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皆以.美于徐公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
.必啮以遗.蛩蛩巨虚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翻译:(2)必负蟨以走翻译:(3)【乙】文以蛩蛩巨虚与蟨的故事为喻,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做人之道,而【甲】文中的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此道。请说说这个“道”是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答
:7.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一箪食,一豆羹,得
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于:(3)蹴尔而与之蹴:(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2.翻译段①中画线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在物
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请按照其论证思路将下表补充完整。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举例论证、C:D: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少负志节,诗文皆有法度,为曾国籓所器。以举人随父伟琳治
乡团①,御粤寇②,已而走湖南,参易佩绅戎幕③,军来凤、龙山④间。石达开来犯,军饥疲,走永顺募粮,粮至不绝,守益坚,寇稍稍引去。创致用精舍,遴选三州学子,延名师教之。二十年,擢⑤直隶布政使,入对,时中东战亟⑥,见上形容忧悴,请日读圣祖御纂周易
⑦,以期变不失常。他所陈奏语甚多,并称旨⑧。上以为忠,命治糈台⑨,专摺⑩奏事,马关和约成,泣曰:“殆不国矣!”(选自《清史稿·列传·四百六十四》)【注释】①治国乡团:管理训练乡村民团的军事组织。②粤寇:清朝统治
阶级对太平天国起义者的污蔑之辞。③易佩绅戎幕:易佩绅(人名)的军府。④来凤、龙山:地名。⑤擢:提拔。⑥亟:形势危急。⑦圣祖御纂周易:康熙皇帝编撰的《御纂周易》。⑧称旨:符合皇帝的意图。⑨糈台:负责文书的机构。⑩摺:叠。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
确的一项是()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A.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B.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C.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D.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器()(2)延()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马关和约成,泣曰:“殆不国矣
!”4.全文除了记叙陈宝箴抵御太平军之事外,还记叙了陈宝箴的哪些事?5.选文最后一句通过对陈宝箴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陈宝箴怎样的感情?9.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汤文正公斌,抚①吴莅任时,夫人公子皆布衣,行李萧然如寒士,日给惟菜韭。公
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双鸡,愕问曰:“吾至此,未尝食鸡,谁市此者?”仆以公子对。公怒,立召公子责之曰:“汝谓苏州鸡贱于河南耶?汝思啖鸡,便可归去。岂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并笞其仆而遣之。又公抚吴时,有司报湖荡有莲芡,公驳还。吏固以例请,
公曰:“例自人作,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惠。且莲芡或不岁熟,一报部,即为永额②。欲去之,得乎?”后至京,贫益甚,赁居尾巷,御寒只一羊裘。冬月入朝,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人谓公之廉直似海忠介,而去其烦苛
,精敏似周文襄,而行以方正。(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有删改)【注释】①抚,担任巡抚。②永额,固定的税赋额度。③烦苛,繁杂苛细,多指法令。④周文襄,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财知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谁市.此者()②笞.其仆()③或不岁.熟()④吏
固.以例请()(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汝谓苏州鸡贱于河南耶A.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
处..停顿。有司报湖荡有莲芡(4)翻译下列句子。①岂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5)文中划线句有何作用?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甲】十年春,齐师伐
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1、解释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忠之属也。()(4)尊贤使能。()(5)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6)期年而有扈氏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子:(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参考答案1.答案为:1.⑪善:擅长(善于)⑫就:前往(去,接近,靠近)⑬举:全(全部)⑬使:假使(假如,如果)2.C3.⑪王
羲之前往看鹅,心情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⑫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皆此类”意译国“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亦可。4.B2.答案为:1.A2.D3.B4.D3.答案为:(1)D;(2)A;(3)D;(4)D(5)(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
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解析】甲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乙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甲文译文:至
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的„„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
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乙文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
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
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4.答案为:(1)乐:以„„为乐;居:停留;许:大约;(2)D(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
隐时现。(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4)B(5)【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
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
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
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5.【答案为】1.A2.B(A.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介词,按照。B.都是动词,能够。C.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动词,下诏书。)3.①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将军有令,
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采分点:壁门吏士—把守军营门的官兵;从属—跟随;约—命令、规定;驱驰—驱车奔驰;句子组合不顺畅酌情扣分)②他们的将领一定会被(敌人)袭击而成为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能够侵犯呢!(采分点:其将—他们的将领;固—一定、必然;袭而虏—被(敌人
)袭击而成为俘虏;可得—怎么能够;句子组合不顺畅酌情扣分)4、A(②④⑥都是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5.C不是“拉着马缰绳缓缓步行”,而是站在车上拉着马缰绳缓缓行进。如果“步行”,则无法“手扶车前横木”。6.答案为
:(1)D;(2)(1)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2)(蛩蛩巨虚)一定背上蟨逃跑。(3)道是知恩必报。启示:略;【参考译文】《易经》上说:“劳苦而无怨言,有功而不求回报,这种人性格笃厚到了极点。”君王给予俸禄来对待臣下,臣下则竭尽全力来回报君王。等到臣下有了
不可测度的大功时,君主就对他施加重赏;如果君主对臣下有超越寻常的恩惠,那么臣下就必定会用生命来回报他。孔子说:“北方有种野兽,名叫蟨,前脚如鼠,后脚如兔。这种野兽,特别喜爱蛩蛩巨虚,它吃到甜美的草料,一定会衔来给蛩蛩巨虚吃,蛩蛩巨虚发现有人前来
,就一定要背上蟨逃跑。蟨并非本性喜欢蛩蛩巨虚,是借用它们足力的缘故。这两种野兽也并非本性就喜欢蟨,是因为蟨送给它们甘草的缘故。那禽兽昆虫尚且知道互相帮助而彼此报答,更何况对于那些想要在天下兴利扬名的士人君子呢?如
果臣子不回报君王的恩惠而随便谋求私利,那就是灾祸的根源;君王不能回报臣子的功劳而忌惮实行封赏,也是祸乱的根源。那祸乱的根源,是由不报恩而产生的。7.【答案为】1.(1)辟:__通“避”,躲避__(2)于:__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__(3)蹴:__用脚踢__(4)已:__停止,放弃__2
.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__3.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__4.A:_比喻
论证__正反对比论证__C:__对比论证__D:__舍生取义__8.答案为:1、D2、(1)器重;(2)邀请3、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箴)哭着说:“国家几乎不是一个国家了!”4、重视教育,为皇帝分忧。5、写到“爱国”、“悲痛”即可。9.【参考答案】(1)①买②用竹板打③每年④坚
持、坚决、执意。(2)C(3)有司/报/湖荡有莲芡(4)①哪有读书人不吃菜根(不吃苦),却能做成任何事情的呢?(“岂”“而”二字要落实)②略(5)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简朴、为官清廉。10.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为人所信服(3)尽力做好本分的事(4)贤明(贤德)的人;(5)
浅(少);(6)满一年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③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