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DOC
  • 阅读 4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81.500 KB
  • 2022-11-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中考语文 三轮冲刺 现代文阅读 三(10篇含答案) .doc,共(16)页,81.5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27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三1.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李洪兴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

动中被打开。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③藏,是为了存,也是

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

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

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

实现“美美与共”。(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2.阅读下面王春晖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后面小题。我不苟同(1)在对待事物时,人的思

维总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势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苟同他人的观点,应该换一个方向去思考,(A)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2)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

裔科学家李远哲,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由此可

见,要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3)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②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

。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他对形势高瞻远瞩(B)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

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国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③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

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4)是否具有“不苟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

(C)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D)。(5)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综上所述,④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逆向思维的火花,努力

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1)文中加方框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改为: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B.②句改为: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我们的思维就是静止

的、孤立的、片面的。C.③句改为:所以我认为马谡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D.④句改为:我们不应该迷信前人,也不应该苛求前人。(3)下列对文章的评价及修

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苟同别人,坚持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值得我们为之点赞。B.作者在第(3)段中根据自己的名著阅读积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和评价马谡,让人感觉耳

目一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立思考作为文章的论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C.文章中“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表达不清,标题与下文不相统一,“我不苟同”应改为“我们不应苟同”才符合文意。D.第(2)和第(3)段的最后一句都应改为独立

另成一段,使结论与材料及论证分开,起到更能突出和强调结论的作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漫画春联子易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这首《元日》中,

不仅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也描述了过年的习俗。诗中的新桃与旧符,指的就是春联。②虽然千百年来,过节的风俗今非昔比,但春联,却一直是春节中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它就像一枝不凋谢的红梅,在迎春的节日里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一个美丽的符号。③据说,在周代的时

候就有新年时在门前立桃木人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镇邪气制百鬼。之后,桃人为桃板所代替。桃板上有的画人像,有的不画,新年时挂于门上。“桃符”一词出现于魏晋之时,渐渐统一了桃人桃板。桃符是用两块长七八寸

,宽约一寸的桃木制成的,上面会写一些驱邪降福的吉祥词句,被称为“题桃符”。后世春联分为左右两联的形式与桃符分放在大门两侧的形式如出一辙。④到了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题在桃符上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流传久远。从王安石诗中所写的情形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过年时题对

联于桃符之上是相当流行的习俗。⑤但在春节时贴红纸书写对联,并称之为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功不可没。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得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不仅提要求,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写。写春联贴春联在民间也迅

速流传。⑥春联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展示才情的载体。文化名人们的推波助澜,更增添了春联的魅力。喜庆的色彩、祝福的词句、讲究的格式、精妙的构思、美观的书写,好的春联让人赏心悦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延续与承袭。⑦从辟邪祈福到抒发才情,春联是社会生活的表征,表达了人们渴望平

安顺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具有了满足社会心理需要的实用功能,涵养出深厚的文化意蕴。(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17日)(1)文章首段引用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的作用是什么?(2)下面这句话独立成段,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如诗中,春

联为何又叫桃符?说来话长——(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春联,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了春联从周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B.文章第②自然段采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联在我国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C.“桃符”一词出现于魏晋之时,北

宋时期过年在桃符之上题写对联是相当流行的习俗。D.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旨提要求,并且亲自动手写,对于写春联贴春联的迅速流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莫砺锋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

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

,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

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

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

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

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

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选自2018年4月4日《中华读书报》)(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A.历法上“立春”的日

期一般是固定的,而从气象学意义看,春季开始的时间是变化的。B.从气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后南京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晚,变得更短。C.《红楼梦》里贾府四位姑娘的名字证实了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很短促。D.紫金山下的梅花

、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等扎堆开放,是为了满足人们赏花的需求。(2)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3)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用意?5.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悟空”探“

妖”①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是一只非常勤奋的“猴子”,每天要绕地球飞行15圈,从不偷懒。②“悟空”是我国第一颗主要用来探测暗物质的人造卫星。其实,它就是一台空间望远镜,担负着寻找暗物质

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任务。③一般人听到“暗物质”会一脸茫然:这是什么“妖魔鬼怪”?为什么要寻找它?顾名思义,暗物质就是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不到的物质。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发现:许多星系中存在额外的、看不见的引力源,宇宙的总质量其实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

他们据此推测,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暗物质”。我们已知的各种物质基本上都要受电磁力的影响,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光,要么就自己发光;但暗物质不与光波发生作用,它对电磁力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暗物质的研究依然不明朗。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

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有这样隐形的庞然大物存在于宇宙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的确让科学家心痒难耐。而且,暗物质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科学家发现,所有发光物质提供的

引力无法抵消星系内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因此推测,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以阻止星系解体。也就是说,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星系,也就没有人类。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粒子,暗物质很有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⑤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暗物质呢?“悟空”的任务,就是上天捕捉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时产生的

高能电子。简单地说,“悟空”在观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一速度的电子射线数量变多了,但这又无法用现有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些电子射线很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产生的。⑥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能够第一个观测到这部分电子射线,从而获取暗物质存在的证据。除“悟空”外,目前世界上用以探测暗

物质的设备,还有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和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⑦2017年末,“悟空”工程团队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

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接下来的2018年,我们希望“悟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悟空”主要用来寻找暗物质粒

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B.暗物质不受电磁力的影响,所以不能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到。C.“悟空”可以通过捕捉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电子来探寻暗物质的踪迹。D.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已率先发现暗物质。(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按照

时间顺序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式及成果。B.“悟空”是一颗人造卫星,“妖”指暗物质,以“‘悟空’探‘妖’”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C.选文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加强语气,引出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D.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明探寻暗物

质前景不容乐观,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含蓄。(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水饺

有毒李秋善⑴湖城的枫林湾小区里没有多少住户,经常在楼下花园里遛弯的有两位老人。一位是头发花白戴副眼镜的老者,还有一位头发同样花白的老太,只是老太不戴眼镜。⑵起初两位老人见面都像没看见对方,即便擦肩而过也不

瞅对方一眼。后来戴眼镜的老者手里多了一根绳,绳子那头是一只欢蹦乱跳的泰迪犬。再走到对面,不戴眼镜的老太的目光便盯在了这条卷毛狗身上,怕它咬到自己。戴眼镜的老者见老太害怕狗,就说:“没事,这狗不咬人。”老太抬头朝老者笑笑,就过去了。以后再遇见,老者主动把拴狗绳收紧

,勒着狗侧身站住,让老太先走。老太报以感激的微笑。⑶这天老太遛弯累了,坐在楼下的连椅上休息,老者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老太旁边。那条泰迪犬被拴在了几米之外的路灯杆上。两个老人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一聊才知道,老者姓林,叫林子枫

,老伴前年罹患胰腺癌去世了,房子是他当处长的儿子买的,说让他住住大房子,享享福。林子枫总感觉在这里是给儿子看房子的。其实他那处长儿子在湖城有多处房产,根本不需要看管。老太姓高,叫高爽,家在江苏,退休前是中学教师,来湖城是住闺女家。渐渐地,两个老人彼此熟悉了,见面开始互称

老林、老高。⑷一次,老林无意中提到,说很想念死去的老伴,想念她许许多多的好,特别是老伴包的茴香馅饺子,那叫一个香啊!说到动情处,老林掏出手绢抹眼。老高看着老林被秋风吹乱了的稀疏的花白头发,莫名地有些心疼眼前这个老头。⑸再次见面是在一个午后,太阳暖洋洋的。老高还坐

在那个连椅上,手里多了一个塑料袋,里面盛的是已经煮好了的饺子,透过塑料袋飘出一股诱人的香气。塑料袋里还有一双筷子。老高把盛有饺子的塑料袋递给老林,说:“上次听你说爱吃茴香馅饺子,正好闺女要吃饺子,我多包了一盘,还热乎呢,你趁热吃吧。”⑹老林接过饺子,有些不知所措,

说自己吃过午饭了。老高说:“那就拿回家晚上热热吃吧。”⑺老高怕老林当着自己的面不好意思吃,就找个借口上楼了。老林觉得拎着袋水饺有些别扭,也往家走。⑻吃晚饭的时间到了,老林瞅着餐桌上装着水饺的塑料袋有些矛盾。陌生人给的食物吃还是不吃呢?老高是陌生人吗?老高不是陌生

人吗?除了知道她叫高爽,你还了解这个老女人什么呢?⑼老林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从小到老几乎没有朋友,他曾经告诫刚踏上社会的儿子说,与人交往,先把他或她假定为坏人,就不至于吃亏。儿子并不认可他说的这些。⑽老林上班时经常出差,在火车上从不吃旅伴递给的食物,包括带皮的香蕉之

类的。当然,他也从不把食物给旅伴吃。⑾面对这袋水饺,老林犯了难。他想,老高那么慈眉善目的一个老太太总不至于害我吧?这么想着,老林就把水饺放到屉上,打开炉火,不一会儿,水饺的茴香气更浓了。水饺热好后盛到盘里。老林又犯了嘀咕。万一老高在水饺里下了毒怎么办?人家老高为什么要给你下

毒?老林又想:“这世上许多事都是莫名其妙的,许多人犯罪都是没有动机的,老高凭什么无缘无故给我包水饺吃啊?非亲非故的。”老林又想:“有毒没毒给泰迪狗吃一个不就知道了吗?狗吃了没事再吃。”老林从盘里夹起一个水饺准备丢给泰迪犬,可又一想:“泰迪是我的伴,万一把它毒

死了,我可怎么活?还是我先尝吧,要死我先死。”想到此,他把夹起来要喂小狗的那个水饺直接放进了嘴里。老林连吃了三个水饺,起初两个没觉得有啥异常,第三个觉得味道有些怪怪的,看下一个如何,就又吃了三个。⑿吃完这六个水饺,老林就觉得肚子里有些不舒服,感觉饺子的香味背后是一股药的味道。过去妻子包的茴香馅水

饺好像不是这个味啊。⒀老林怀疑自己中毒了。他躺倒在床上,感觉胃里的反应更大了,手脚也不听使唤了。他觉得自己要死了。⒁接下来老林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打了三个电话,分别是120、110和儿子的电话。⒂他对120说:“我被人下毒了,你们快来,我家是枫林湾A栋3单元30

1号„„”⒃他对110说:“我被人下毒了,凶手是我们小区的老高,她把毒药放进水饺里„„”⒄他对儿子说:“我被人下毒了,水饺有毒„„”⒅最早赶到的是120。躺在医院急诊室的病床上,老林觉得安全了,胃里也不那么难受了。⒆11

0民警得知老林已经被120接到了医院,就直接去了医院急诊室。110的民警询问了投毒嫌疑人老高的家庭住址,有两个民警就走了,说先去把嫌疑人控制起来,另三个民警给老林做笔录。⒇很快,被老林怀疑有毒的水饺化

验结果出来了,当然是虚惊一场。给老林做笔录的民警就给去控制老高的民警打电话,说:“撤吧,水饺没毒。”(21)儿子来的时候110的人都走了。医院的人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判断,老人没有食物中毒,就没给他做洗胃处理,结果还真是这样。过去我们接到

过这样的患者,这叫妄想迫害症。”老林所说的吃到水饺有股怪味,医生的解释是心理暗示作用,当你怀疑水饺有毒时,嘴里的味道就变了,胃里也会感觉不适,还伴有四肢无力。(22)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林照例到楼

下遛弯。遛弯的老林一边走一边看不远处那个空空的连椅。他很想再见到老高,想对她说声对不起。(23)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老林再也没见到老高。(24)现在,老林经常坐在那个连椅上发呆。那只泰迪犬也瞅着主人的脸发呆。这一人一狗一待

就是半天。(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老林”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2)老林会认为老高给他下毒是他心理有问题,这在文章中有多处有伏笔照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语,分析其表达效果。①老林接过饺子,有些不知所措....,说自己吃过午饭了。②吃完这六个水饺,老林就.觉得肚子里有些不舒服,感觉饺子的香味背后是一股药的味道。(4)文章以老林和狗每天只能“这一人一狗一待就是半天”结

尾有什么作用?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疫苗①十八世纪末,免疫学之父、英国医学博士爱德华·琴纳证实,接种牛痘疫苗能够让人获得对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这为免疫学的开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者毒素、酶、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

接种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疫苗(vaccine)一词就来源于当时最大规模的用牛制备的疫苗----牛痘苗(vaccine)。在拉丁文中vacca是指牛的意思,vaccine成了人类为研究及推广

牛痘疫苗的贡献而创立的术语。③疫苗的出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这也被认为是疫苗最早的起源。我国《左传》(公元前556年)就有“国人逐瘈狗”

的记载,至秦汉时已知应用病犬的脑部敷于被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此外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成功fànlì。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毒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改进了接种方

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④疫苗是将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

、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而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其工作原理是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没有伤害力的病源微生物(或代谢产物)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微生物时,动物体

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伤害。⑤疫苗使人类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人类抓住了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

疫苗接种相媲美。疫苗成就了人类医学历史的传奇。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经成功消灭了天花;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野病毒传播;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致残与死亡也显著下降。⑥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

病的发展。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并且自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麻疹、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疫苗的研发也被大力推进。疫苗,毫无疑问将是未来人类抗击疾病的重要武器,在未来人类健康事业中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选自《上海中学生报》,有删改)【注释】

天花(smallpox),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1)根据拼音写汉字。fànlì()(2)第③段画线句中“这”指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国家。B.疫苗学与

免疫学的诞生是在十八世纪末。C.接种疫苗就可以消灭一切传染病的病源。D.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4)下列这段文字如果要放在上文中,你认为放在哪段中比较合适?请说说理由。近年来,我国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茧接种后小于五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

至2014年的0.32%,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3000多万人。(5)本文围绕“疫苗”这一对象,依次向我们介绍了(1);(2);(3);(4)疫苗的意义和作用。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根赋刘增山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

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

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

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

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

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

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

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啊,好难刨下的根!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裸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

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

,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

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父亲又问我:“还

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2

)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平静→→(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9.阅读《

散步》,回答问题。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③天气很好。今年

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

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2)阅读第②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

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5)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

列小题:材料一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甲】(异军突起突飞猛进),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旅游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或是重大新闻现场,我们经常能看到无人机在空中忙碌地穿梭。那么到底什么是

无人机呢?②“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有车载计算机完全和间歇地自主操作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

应等部件构成。③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是依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旋翼的直升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具有不同的优势。固定翼机飞

行速度快、高度高,飞行覆盖面积大,抗风能力强,比较适合全管段巡航、通讯巡航、航拍等工作。直升飞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比较适合短距离巡航、高清摄影和对地目标监控与跟踪,还可以定点悬停,在各种情况下均可起降。材料二①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②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

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材料三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重量为10公斤的无

人机与飞行速度每小时900公里的飞机相撞,冲击力将达到125万牛顿,其能量不亚于一颗小口径炮弹,会直接洞穿机体,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机场一旦发现无人机等航空器靠近飞机,会紧急采取措施,在确保安全后,航班才能恢复正常起降。②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

的【乙】(异军突起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

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③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甲】【乙】两处应选的词语是(

【甲】【乙】(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利:①;②。弊:①;②。参考答案1.答案为:(1)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

信。(2)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3)(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2.答案为:(1)A;(2)D;(3)C3

.【参考答案】(1)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春联,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此题考查开头段引用诗词(俗语或名言)的作用。说明文开头若引用名言、俗语或歌词,其作用就是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应放在第②③自然

段之间。[解析]此题考查对过渡段的理解能力。从“春联为何又叫桃符?说来话长——”这句话来看,引出的下文一定是介绍有关桃符的内容,而第③自然段文字恰恰介绍说明了从周代开始,人们新年时在门前立桃木人的习俗。据此分析,这句话应放在②③自然段之间。(3)B[解析]此

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②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放在说明文中就是打比方,其作用就是能生动形象地介绍说明事物的特征。4.答案为:(1)A;(2)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

诗句表明在古代历法中,春天的法定长度是三个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表明由千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突出了普通人对春、秋两季的喜爱。(3)进一步强调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惋惜之情。5.答案为:(1)D;(2)A;(3)列数

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暗物质在宇宙中的比重以及和普通物质在宇宙中的多少、能量上的大小悬殊与差距,从而让读者对暗物质对有清楚的了解。6.【参考答案】(1)①跟老高深情回忆老伴的水饺,收到老高特意做的水饺。②吃了老高做的水饺,以为中毒,报警控制老高。(2)【示例一】例

句:老林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从小到老几乎没有朋友,他曾经告诫刚踏上社会的儿子说,与人交往,先把他或她假定为坏人,就不至于吃亏。作用:交代了老林多疑谨慎的性格,为下文他怀疑老高做了铺垫。【示例二】例句:老林上班时经常出差,在火车上从来不吃旅伴递给的食物,包括带皮

的香蕉之类的。当然,他也从不把食物给旅伴吃。作用:表现了老林对人的不信任、谨慎的性格,为下文以为中毒,怀疑老高下毒做了铺垫【示例三】例句:房子是他当处长的儿子买的,说让他住住大房子,享享福。林子枫总感觉在这里是给儿子看房子的。

作用:突出了老林的多疑性格,连儿子都怀疑,为他怀疑老高在水饺下毒做了铺垫。【示例四】例句:躺在医院急诊室的病床上,老林觉得安全了,胃里也不那么难受了。交待了在医院情况,还没吃药救治就觉得很多了,这恰恰说明老林并没有中毒,只是心理有问题。补充题目:【参考答案】:⑴内容上交待矛盾

冲突的起因:老高因为听到老林想吃饺子,心疼老林没人照看。。⑵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老高送老林饺子和老林吃饺子以为中毒作铺垫。(3)①“不知所措”这里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意思,表现了老林对老高突然送他水饺感到慌乱,也呼应了他从来不接受别人

送的食物的内容。为下文他认为老高在水饺下毒做了铺垫。②“就”这里有“马上”的意思,表现了老林感觉中毒的反应很快,突出了多疑(不信任别人)心理在老林身上的根深蒂固。(4)突出了老林的孤单无聊,也引发读者的思考:老林为什么会失去一位本可以相谈相熟的朋友。深化了主题:人与人之间要多些信任交流。

也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7.答案为:(1)范例;(2)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3)C;(4)第⑥段中,这段文字主要列举了我国今年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后所取得的成就。与第⑥段所说的“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

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从而大大抑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展”相一致。(5)(1)疫苗的概念与名字由来;(2)疫苗的起源与发展;(3)疫苗的制备和原理.8.【参考答案】(1)因为白杨是“我”生活的“人标”,当遇到艰难困苦时,能够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当遇到歪风邪气时,能够坚持正直,绝

不随波逐流;当遇到不幸和挫折时,能够不退缩,振作精神,乐观地迎接挑战。[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第三段中“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以及四个排比句“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选取相关的词语进行提炼概

括即可。(2)示例一:难过崇敬震惊示例二:痛心肃然起敬惊异[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由第三段中“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得出“难过、

痛心”等;由倒数第五段中“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得出“崇敬、敬佩、肃然起敬”等;由倒数第二段中“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得出“震惊、惊讶、惊异”等。(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根的数量多、千姿百态和强大的生命力及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

赞美之情。[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赏析。结合文中最后几段内容对根的形态和精神的描写,如“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表现了白杨树根的数量繁多,千姿百态;如“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像那抛在地心的锚

”,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白杨树根“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紧紧地死抱着岩石”等特点,由此可以概括其坚强、蓬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4)写树身是为下文写树根的数量多、坚韧

及默默奉献的精神做铺垫;写父亲对树的呵护主要表达父亲对树的珍惜和爱护,衬托树在父亲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期望。[解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前文对树身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等方面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写树根做铺垫;父亲作为白杨树的“保护人”,精心呵护白杨树,用鞭子抽小驴驹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不用树换粮食,1963年发大水冲歪白杨树,父亲用脊梁扛直,父亲的行为衬托了白杨树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对儿子的期望。(5)通过父亲的问话,作者领悟到了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要深入精神和精髓去发现其本质的“生命哲理”。[解析]此题考查主题理解。根据倒数第五、四、三段

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从白杨树外在的形态发现树根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结合关键语句,由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进行提炼概括即可。9.答案为:(1)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

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1)“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2)“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

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3)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

心情。(4)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5)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目);又揭

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10.【参考答案】(1)【甲】异军突起【乙】突飞猛进;(2)利:①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查、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②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等领域

。弊:①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②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