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八年级美术上册苏少版

DOC
  • 阅读 5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106.206 KB
  • 2022-11-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八年级美术上册苏少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八年级美术上册苏少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八年级美术上册苏少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八年级美术上册苏少版.docx,共(6)页,106.20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24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

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意境之美。课时建议:2~3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本课知识点、结构教学过程与方法《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

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高山仰止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1.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2.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

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3.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条子皴、钉头皴、刮铁皴等多种皴法,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4.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

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5.教法建议:可出示北方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自然山石之异同,与绘画作品做对比赏析。■水色空濛示例作品1:《云山墨戏图》1.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2.画面内容:此画

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3.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4.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

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5.教法建议:南北分二宗,风格各不同。可结合北宗山水画代表作,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示例作品2:《临流赋琴图》1.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约1186~1230),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3.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示例作品3:《山径春行》1.基本信息:南宋,马远(约1140~1225),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

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于山径。溪旁柳树正抽新芽,黄莺在枝梢间鸣唱。人物面向空白之处,引人遐想。与“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互映衬。3.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

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4.教法建议:可将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对比赏析。理解“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形式。■寄情山水示例作品1:《容膝斋图》1.基本信息:元代,倪瓒(1

301~1374),纸本水墨,35.5厘米×7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画面内容:此幅是倪瓒晚年的精品,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3.绘画

技法:以平远画法表现山水,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4.教法建议:中国画透视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可出示另两种透视法代表画作,帮助学生理解。示例作品2:《富春

山居图》(局部)1.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1269~1354),纸本,33厘米×636.9厘米。2.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卷表现了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数百里

的初秋景色。3.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以其首创的“浅绛法”赋彩,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4.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5.教法建议: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创造理想的意境。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都生活在江南

,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给了他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往往描绘江南的秀丽景色,追求笔墨意境,是典型的文人写意画。介绍此画时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沧海桑田示例作品1:《清凉环翠图》1.基本信息: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厘

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画面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3.绘画技法: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4.绘画特色: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5.教法建议:

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示例作品2:《淮扬洁秋图》1.基本信息: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2.画面内容:描绘了古扬

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3.绘画特色:构思布局和笔墨技法独特。其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有极大影响。■江山多娇示例作品1:《

万山红遍》1.基本信息: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2.画面内容:“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3.绘画特色: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

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4.教法建议:《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示例作品2:《江山如此多娇》1.基本信

息: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2.画面内容: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3.绘画特色: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

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

的秀美。4.教法建议:“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赏析时侧重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7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