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DOC
  • 阅读 5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41.023 KB
  • 2022-11-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共(7)页,41.02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1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

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一、教材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选自粤人版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板块运动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二、学情分析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是缺乏理性思

维过渡,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好奇心强的特点,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课堂

教学中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于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

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

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五、教法

策略传统的讲授法、图示法等与现代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结合,将观察法和讨论法运用于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有充分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并且师生多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海陆变迁的实

例资料,先观看火山、地震的相关视频(二)、教师课前准备:作课件排学生课前准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利用成语典故导入PPT展示“沧海桑田”的成语典故内容,说明海陆变迁的传说,引发思考:典故毕竟只是典故

,现实中有没有真实的例子可以证明海陆真的会发生变迁?学生准备收集到的资料发言、分享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上。2'一、话说沧海桑田总结学生收集的实际案例,展示教师自己收集的资料,

归纳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观看资料,在笔记归纳总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结.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二、大陆漂移假说过渡:人类是不是在古代就能很肯定的知道海陆会发生变迁?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内容。1、

介绍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背景,2、魏格纳找了什么证据证实自己的假说①、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吻合提问:是否轮廓的吻合就足以证明两块大陆曾经连在一起?活动:实验“撕纸”活动,证实轮廓的吻合还不能

很好的证实两块的大陆曾经连在一起。所以魏格纳又锲而不舍的寻找新的证据。②、大西洋两岸动物的相似性③、大西洋两岸大陆古老地层的对应性通过对古今地球变化证据的筛选、说明,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3、提出思考: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并加以证实的

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交流讨论,观看“撕纸”实验,直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和证据,反思自己对科学的态度。教育学生要有注意观察、大胆假设、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科学方法的科学态度,更要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知道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在不6'断发展变化的。三、板块构造学说过渡:魏

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没有得到科学界普遍的认可?这个假说能否很好的解释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下一个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1、活动一:学生先带着问题观看视频:(1)、全球主要有板块;(2)、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运动

/静止)。(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_____多_____。2、地球表层岩石圈主要由下列板块组成: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两洋三洲一大陆)3、通过课本P46活动练习题,找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红海的位置

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介于哪些板块之间,并通过箭头明确两侧板块运动特点,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这些地理现象。4、通过引导学生读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了解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位置,然后利用“世界板块分布”图与“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叠置方法。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补充汶川地震、日本大地震的的内容,思考如何避震,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观看视频,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引

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同时故设悬念,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通过大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22'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课堂小结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海陆变迁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我们以后在对待科学的探索、对待大自然的探索,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总结课堂内容梳理课堂知识明确重点'2'课堂练习1、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

了()A.喜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鱼、海藻、海螺等B.古代人在这里吃过海产品并留下一部分C.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而后山脉隆起D.鱼、海藻、海螺等也可以在陆地环境下生存2、日本地震频发的原因是()A.位于亚欧扳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处B.位于亚欧板

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处C.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处D.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处3、下图表示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时期海陆分布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学说,海陆分布变化的顺序是()abcA.a→b→cB.a→c→bC.c→a→bD.c→b→a4、下列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①水土流失②海平面升降③

地壳变动④乱砍滥伐森林⑤填海造陆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5、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和6、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男女生分队,认真思考,做好抢答环节的准备。

用抢答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认真思考并作答,首尾呼应,学以致用,巩固本节课的内容。7'块。九、板书设计: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一、沧海桑田地壳的运动(主要原因)1、海陆变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次要原因)二、大陆漂移假说1、提出者:魏格纳2、提出假说的过程

及找出论证假说的证据三、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有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3、板块的性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4、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