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DOC
  • 阅读 5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078 MB
  • 2022-11-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中考语文 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doc,共(20)页,1.078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97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孙权劝学》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5、邪:通“耶”,语气词。6、但:只,只是7、见往

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8、及:到,等到。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11、更:重新。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13、见事:知晓事情。二、问题探究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②吕蒙

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

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

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木兰诗》一

、重点字词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2.唯:只。军帖:军中的文告。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了。市,买。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10.不用

: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11.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

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1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二、重点句子翻译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花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

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为国捐躯(生存无几),将军和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F、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双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三、问题探究1.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

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智谨慎、淳厚质朴、热爱祖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2.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

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卖油翁》一、重点字词1、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自矜:自夸2、尝:曾经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3、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5、无他:没有别的奥秘。6、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7、忿然:气愤的样

子。然,表示“„„”的样子。8、尔安敢轻吾射安,怎么。轻,看轻、轻视。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10、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杓”通“勺”,勺子沥之,

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11、遣之:让他走。遣,打发。二、问题探究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同时说明了艺无止境,告诫人们几时有了长处也不能过分骄傲。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吗?答:不能。以常识来看,从钱孔中注油入葫芦,不沾钱孔,确实

是手熟之技;但与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对等的。练成此箭法不仅仅靠“手熟”二字,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赋等因素。3、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阅读时的质疑当然有意思。如读完故事我们会问到: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呢?——把自己

的长处看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优势而不是宣扬的资本,学习卖油翁的谦虚和自信;对别人的长处,要取长补短,力戒陈尧咨的恃才傲物。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参考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

伴。【阅读赏析】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

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参考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阅读赏析】1.诗歌首句中

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参考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

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阅读赏析】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参考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

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阅读赏析】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一)1.幽篁、深林、明月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二)1.(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游子思乡之苦。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

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三)1.“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2.表达诗人远涉

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四)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

、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桃花源记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1.缘:

沿着,顺着。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3.数:几。4.芳:香花。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

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3.为: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

船)②(shâ)房舍。(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5.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1.异:感到诧异。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

根源之意。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

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

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

料之外。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

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

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

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

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

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

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小石潭记文学常识:《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

裁是游记。字音字形:坻(chí)坻(dǐ)屿(yǔ)嵁(kān)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âi)环篁(huáng)竹清冽(liâ)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fú)犬牙差(cī

)互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重点字词: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8.下见

小潭下:在下面9.日光下澈下:往下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15.记之而去去:离开一词多译:1.可:大约,潭中鱼可

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

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翻译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课文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

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语段赏析: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

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下句:。例(1)

琅琊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文默写汇总古诗文默写(说明:画线句为中考易考名句)一诗词名句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5.为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

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

瑾《满江红》)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9.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

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2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22.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23.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2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2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26.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27.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9.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

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5.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3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

洋》)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3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2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44.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4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4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

淳《别云间》)47.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8.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9.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

山坡羊·骊山怀古》)50.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5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二文言文名句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

所欲也》)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7.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9.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5.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1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2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2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2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

颓也。(诸葛亮《出师表》)2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2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26.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三按要求默写1.《渔家傲·

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

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6.《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身

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8.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回想往昔在午

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9.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10.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

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点明主旨。11.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的句子

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12.《十五从军征》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13.《十五从军征》中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

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1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

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18.在生死大义面前,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慷慨陈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这些豪壮之语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19.《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20.《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1.文天祥的《南安军》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出岭谁同

出?归乡如不归!2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2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

土。2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5.《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6.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

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

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30.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