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七课 走近收藏》教学素材1-九年级美术下册湘美版.docx,共(1)页,14.58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95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图上重山迭峰,雄深苍莽。此构图奇特,扑面而来的大山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此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雄伟、高壮,造成凝重通人的气势。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在严肃、
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一分动意。近处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从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透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4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着。在右上角上有明末书法
家董其昌用楷体工整写就的“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因而被确认为范宽真迹。此外还有很多收藏者的题款,包括具有明显宋代特点的“御书之宝”方的印文、印色,画卷上还有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
宝”的印鉴。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范宽还善画雪景,此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
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便是他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名家点评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宋画第一。”现代画家徐悲鸿:
“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转战陕北》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现代画家石鲁所创作的一副用传统山水画表现革命历史重大题材的画
。这幅画是石鲁最出名的作品。刻画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转战陕北时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初升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群山,象征着共产党人在陕北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力挽狂澜的气魄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反映革命政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石鲁没有按常规的手法去表现领袖人物
,而是把领袖置身于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而且是一个很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望凝思,在整幅画面上领袖人物仅仅点景而已。作者用雄浑厚朴的黄土高原来衬托领袖和共产党人宽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派
,可谓匠心独运,耐人寻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