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教学设计8-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共(4)页,3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9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程名称8.1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一、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并能对其做出简要评价。2、学会分析该地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3、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会分析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物植王国”的原因。4、了解西双版纳独特的民族风情5、
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该地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而增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2.懂得一个区域的
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
国”的原因。难点:1.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三、教法根据八年级学生特征,以及本节课有较多图片及活动问题的具体
特点,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思想,确定本节课以以下教法为主:1.欣赏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及民族风情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欣赏感受美,感受到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丰富,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2.讨论法:本节
课中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分析西双版纳旅游3.启发式教学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目的是保障课堂的顺畅和连贯。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以欣赏法和讨论法为主,师生谈话式启发教学法为辅,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四、学法读图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本课结论性的东西较少,很多要求掌握的知识都是通过对图片和活动题的处理得出的。学生个体对提炼和处理教材活动题和图表的水平有限,归纳总结能力不够。在处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形成原因、西双版纳旅游业等内容上都有互帮互助的必要。并且也希望学生通
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协作能力。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课件展现有关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美丽的西双版纳。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教师:优越的地理位置
形成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屏幕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交通、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等方面思考本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探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提问)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什么?对: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动物王国、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媒体展示“多资多彩的雨林植物”,如:望天树、独木成林、板根树、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巨叶植物等。学生交流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观,归纳其特征:茂密、互相依存、高低错落、形成多层次的自然植被群。过渡: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
却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与什么有关呢?对,气候。这些植被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并结合屏幕出示“景洪市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特点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
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过渡:自然环境
里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双版纳雨林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隐蔽的活动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珍惜的动物资源,如,亚洲象、蓝孔雀等。教师: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丰富的人
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西双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学生: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师:西双版纳凭
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并补充国家和云南省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扶持,及近年来东南亚旅游热的兴起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
的影响。学生:观看大屏幕“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说出西双版纳境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开发的旅游线路。教师: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大幅度地增长。学生:观看“1991—2001年西双版
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重要的支柱产业。教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结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图片
,学生交流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学生: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教师:旅游业的发展还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教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学生:阅读活动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针对出现的问
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小结: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西双版纳,它那特有的雨林景观、独特的民族风俗和边境风情。课堂反馈:在课件中以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后巩固:针对本节课给学生布置一些习题。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