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1-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共(7)页,16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8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4.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课
堂活动归纳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补充讲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播放完毕教师总结:大家很想继续听吧,的确,看画面中厚厚的黄土地,黄黄的黄河水,一孔孔的窑洞还有可爱质朴的人们;听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的优美乐曲,无论是从视觉2还是听觉上都
给大家一种美的享受。大家知道画面中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答:黄土高原)大家想不想知道如此厚重的黄土从哪儿来的,经过岁月的雕饰现在的他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样的面貌?我们很多同学的家乡也在黄土高原上,我们的确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脚下这片黄土地。接下来我们就带着
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内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板书:黄土高原【设计意图】:用歌曲和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结合教师的总结提问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二)教学过程:教师问题引导提问:通过这组图片给大学视觉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
:厚厚的黄土、质朴的人们、黄河……教师总结:黄土高原实际上就是黄土铺就的高原。板书:一、黄土铺就的高原【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初步的直观认知,保持继续探求的兴趣。承转:这里的黄土高原举世瞩目,无
论从广度还是厚度上都有其独特性,那么它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请大家阅读23页从数据和地图中感知我国黄土高原的独特。学生:默读课本内容教师提问:从这些数据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我国黄土有哪些独特性呢?学生总结: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
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黄土地形类型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区。【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土高原的独特,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承转:如此大规模的黄土高原究竟在哪儿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板书:1、位置与范围学生:读教材图6.23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掌
握,同桌之间合作相互指图给对方表述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3教师:待学生学习完成之后,请部分同学在大屏幕上指出位置和范围,并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和从图中读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强化其形成“脑地图”。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承转
:大屏幕出示图片同时提问如此大范围的黄土从哪儿来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请大家阅读信息传递从中寻找答案,要认真阅读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表述黄土高原的成因。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师:通过对信息传递的阅读,大家知道黄土从
哪儿来的吗?学生:风从西北荒漠地区吹来的。教师总结“风成说”的主要观点:西北处于亚欧大陆的内部,气候干旱多沙漠,同时这里也是冬季风源地,强大的的西北风夹杂着碎石一路向东南方向吹去,颗粒较大的沙石降落在附近形成戈壁,颗粒较小
的细沙会被吹的稍远一点然后降落形成了片片沙漠,质最轻的细小粉砂和黏土则吹的最远,随风一路向东南吹去,随着风力的减弱和秦岭山脉的阻挡便降落下来,形成了浩海的黄土高原。这是风成说的观点。风成说只是一种假说,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有很多种学说
。“风成说”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学说。承转:根据这种学说黄土高原最初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面,那么,经过岁月的雕塑,今天的黄土高原是怎样的面貌呢?接下来我们去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板书:2、地表形态教师:请同
学们阅读课本27页,然后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种类,二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和特征。教师:通过阅读课本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有哪几种?其特征是
什么?学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地表形态千沟万壑(连绵起伏,沟谷密布)4板书:(1)、种类:塬梁峁(2)、特征:千沟万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图片再次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图片(一)黄土塬。教师提问引导分析:大家看黄土塬具有什么特点呢?先看塬面的大小怎么样?起伏状况怎么样?再看塬边的平整状况怎么样?,好像被刀子切割、侵蚀过一样,只是程度(较轻),因此可作为良好的耕作区。教师总结:黄土塬
比较平整,面积较大,被侵蚀的程度较轻,因此是良好的耕作区。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二)黄土梁教师问题引导分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黄土梁有什么特点?并与黄土塬比较。学生回答:与黄土塬相比较黄土梁的面较小且成长条
状的,周边被很深的沟谷分开,与黄土塬相比,黄土梁被切割侵蚀的程度较大。教师总结:黄土塬进一步的侵蚀就会变成黄土梁。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三)黄土峁师生共同分析:与黄土梁相比黄土峁的面(更小且呈圆形),四周都别沟谷分开,与黄土梁相
比,黄土峁被切割侵蚀的程度(更大)。黄土梁再进一步的侵蚀就会变成黄土峁。如果说塬是一个面的话,梁就是线,如果说梁是线的话,峁就是点。教师行为:同时出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
这三种地表形态都同时受到某种外力的切割、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呈现了共同的特征(千沟万壑)。【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三种主要的地表形态特征的认识。承接:那么什么力量就像一把刀子把黄土高原
地表切割、侵蚀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图片5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提问:1、什么是水土流失?2、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如此严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25页,小组内交流完成。教师提示: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地形、地表植被、黄土特性、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五方面来分析。【设计意图】:问
题提示分解难度,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参考图片资料,小组内交流总结。【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对于缺乏语言组织能力的同学给予指导。教师行为:展示多媒体课件总结学生分析的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地形、地表植被、黄土特性、气候特点这几个因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潜在原因属于自然原因;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属于人为原因。由此可见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原
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原因。那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看一个实验。板书:1、自然原因原因人为原因教师行为:展示课件图片《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实验》,请大家认真看图总结结论。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
轻微。教师总结:由此课见,植被对地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人类的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最主要原因。【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逻辑条理性6教师: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设
计意图】:通过数据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并为下面问题的引出做铺垫。承转: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大自然一定会把这种伤害反作用于人类。接下来我们来看水土流失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板书:2、危害教师:视频展示《水土流失的危害》总结水土流失的危害。学
生:观看视频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交流结论展示:1、水土流失带走地表有营养的土壤使土地肥力下降,粮食减产。2、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流、湖泊变浅。3、形成“地上悬河”【设计意图】:给学生独自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感受
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觉得学习地理对生活很有用。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水土流失使粮食减产是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使河流湖泊变浅以及“地上悬河”的形成会对生态环境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教师行为:
出示课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图同时讲解:由此黄土高原就形成了人类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危害,人类继续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继续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来将如何应对呢?下节课我们
继续探讨。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对本节课内容回顾一下。7【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并讲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总结话语,为下节课做铺垫,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继续求知的欲念。课堂总结:对照板书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四)板书:黄土
高原一、黄土铺就的高原1、位置与范围2、种类: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地表形态特征:千沟万壑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自然原因原因人为原因2、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