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格尔尼卡》教学设计1-七年级美术下册人美版(常锐伦).doc,共(4)页,2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84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课型:欣赏与解析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
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和艺术表达手法。(二)尝试用立体派的艺术手法分组创造一幅反对战争的三、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四、课前准备:格尔尼卡的打印材料及相关多媒体图片铅笔纸五、教学过程:导入:屏幕上出现
作品《和平鸽》。学习新内容:1、请同学们用一个字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学生答:乱、怕、繁、灰、美、丑。2、大家说的都对,接下来请你用心去感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略)。教师引导对于一幅作品的欣赏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背景、内容、方法、色彩、作者等等。3师生分析:背景: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
此画是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内容: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
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
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
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仅限
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作者: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8万件。毕加索的艺术生涯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对于他自己的作品,毕加索说:“我的
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32幅。方法:同学们看看作品中的人和生活中的人一样吗?(几何形体)——立体主义。(我们也尝试用立体图形来概括物体)3、同学们,这幅画是毕加索反抗战争的一张
杰作,而且是反映欧洲战争的。那你知道在1937年的中国发生了那些战争吗?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4、是啊,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还有什么能比此令人更痛心呢?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立体主义的
画风从你的角度来表达内心的悲愤!相信自己!(小组为单位创作)5、小组上台展示,最好能连说带画。6、师生互评。7、总结:同学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一件艺术品不仅是给人视觉享受的,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赋予一种情感。我们今天所
看的这幅画就像是文人的笔、武士的剑一般,鼓舞人心、发人深思。这才是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