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ppt,共(75)页,1.352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78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4章种群和群落考纲内容能力要求命题分析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ⅠⅡⅠⅠ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1.新
课标卷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章的内容,具体考查包括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及其实践应用、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属于高频考点。2018年考查了种群密度、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2.命题趋势: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
增长曲线的分析和应用、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等,同时题型多样,有坐标曲线图、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模型。[考纲导读][思维网络]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考点梳理]1.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正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率迁出率(1)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___相关。(2)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
_______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增大稳定型基本不变
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
长慢。衰退型减小[基础测评]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答案:D2.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
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B.人口密度D.年龄组成A.人口数量C.性别比例答案:D3.对于种群性别比例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B.种群性别比例
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C.对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决定性作用D.根据性别比例可以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答案:B考点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考点梳理]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M)↓↓计算种群密度(NM=nm)动能力强、活动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范围大的动物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①____________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调查植物时宜选用
双子叶植物①调查时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③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段时间(续表)随机取样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样方法的关键
点(1)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不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图1图2(2)常用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3)和等距取样法(如图4)。图3图4分类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植物种群密度①______所有样方内种群
密度之和/样方数动物种群密度②____________样方法标志重捕法2.植物、动物、微生物取样调查方法的比较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分类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微生物种群密度显微计数法(计数板计数)1mL菌液
的总菌数=A÷5×25×10000×B(A为5个中方格总菌数,B为稀释倍数,25为中方格数)或:1mL菌液的总菌数=A÷5×400×10000×B(A为5个小方格总菌数,B为稀释倍数,400为小方格数)(续表)[基础测评]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
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
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B.大于92只D.大于161只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92只C.小于161只答案:C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坐标曲线考点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及在生产中的应用[考点梳理]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率增长速率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
有敌害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续表)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先______,后______,
数量达稳定状态时,增长速率为____,即_____值处增长速率最大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自然种群(续表)增大减小0K/2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1)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
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
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
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先增后减。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1)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就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
坏,使环境容纳量进一步下降,于是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项目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应在K/2
之前尽早进行灭鼠工作,防止鼠害进入K/2(加速期)使捕捞后的鱼群维持在K/2K(最大环境容纳量)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降低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性别比例使某一性别不育不能单一捕捉某一性别年龄
组成尽量减少幼体尽量保护幼体(2)保护珍稀动物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其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改变,使其更好地生长,提高动物的环境容纳量。(3)灭鼠和捕鱼的具体应用[基础测评]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
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
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答案:D考向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典例1](2018年新课标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
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
逐渐减弱[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
,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越大,个体之间的斗争越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答案]D[考向预测]1.
(2018年山西临汾五校联考)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目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决定的B.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解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A错误;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例如雌雄同
体的植物,B正确;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确;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其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D正确。答案:A2.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
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
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
种群数量较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且此时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答案:C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做的合理推测是()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
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答案:A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考向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典例2]现有一未受人类干
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所示。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
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中提到,该鱼在3+时达
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再结合表格所给的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这3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1∶1∶1,由此可推测出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
定。[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向预测]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
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
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D错误。答案:D5.
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2
)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
_____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
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
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考向3种群密度的计算[典例3](2018年安徽黄山八校联考)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
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
.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
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答案]B[考向预测]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
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样方面积过小或数量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
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答案:B考向4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典例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
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
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
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综上所述,C项正确。[答案]C[考向预测]7.(2018年湖北黄冈期末)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分析不合理的一组是()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蚂蚁的虫卵
的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调查C.夜间出行的飞蛾,采取黑光灯诱捕方法D.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
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A、B正确;黑灯光诱捕法适用于对夜间飞翔的昆虫进行诱捕,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
致实验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错误。答案:D考向5“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理解和应用[典例5](2018年浙江卷)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
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B正确;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时,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D错误。[答案]DK值含义1.K值不是
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考向预测]8.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
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
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答案:B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
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考向6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典例6]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
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害)。(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
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
__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1)豌豆蚜个体小,运动能力弱,故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上升,但受其他生物和环境制约,故呈“S”型增长。(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
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
密度减少,故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考向预测]9.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
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通常对于有利的种群,应在其种群数量为K/2~K时加以利用,使其种群数量降
低到K/2,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而从图可知,在丙和丁之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K/2,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所以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捕获,A、B、C错误,D正确。答案:D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
193019341943194719501960数量(只)200300100020002500300040017060050060010.(2018年湖北宜昌模拟)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孤岛
。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岛上驼鹿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驼鹿种群在1917~1921年间增长率最大C.1930~1934年驼鹿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天敌数量增加D.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
可以变化的解析:降低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等,A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种群在1915到1930年之间数量一直在增长,其中在1917~1921年间增长率最大,B正确;1930~1934年之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使得数量急剧下降,C错误;岛上驼鹿种群的K值是可以变化的,D正确。答案
:C11.(2018年江苏南京期末)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
只解析:第10年增长速率最快,表示K/2处,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答案: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实验目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
数量的变化。(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2.原理(1)用液体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
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3.方法步骤4.酵母菌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的抽样检测法。(1)血球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
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下图所示。(3)计算方法①16×25型的计数板:酵母细
胞个数/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②25×16型的计数板:酵母细胞个数/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时间/天123456„„数量/个„„5.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
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所示:(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
不能主观臆造。[典例](2018年江苏南京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mL的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分析回答:(1)将
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______________。(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该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天)1234567酵母菌数量(万个/mL)32?762824819821820(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注:该
实验中使用的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万个/mL。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
_____型增长。[解析](1)由于葡萄糖溶液中含有杂菌,所以需要将葡萄糖溶液煮沸来消灭杂菌。由于高温能杀死酵母菌,所以需要在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以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3)该实
验需要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进行重复实验。(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
数,由于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36-4)÷4×16=128万个/mL。据表分析可知,随培养时间增大,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多,后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
长。[答案](1)消灭杂菌高温杀死酵母菌(2)抽样检测(3)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4)稀释128“S”[举一反三](2018年湖北黄冈期末)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部分实验设计思路,其中错误的是()A.由于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
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目测估计法计数B.吸取培养液前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实验不需设置单独的对照,但多次取样检测的间隔时间应相同且适宜D.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以加大稀释倍数重新观察计数解析: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A错误;吸取培养液计
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本实验自变量是时间,接种前就是初始状态,也就是对照组。所以不必另设对照组,但多次取样检测的间隔时间应相同且适宜,C正确;如果血球计数
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说明溶液过浓,应当增加稀释倍数,D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