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 (2)-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DOC
  • 阅读 5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52.000 KB
  • 2022-11-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 (2)-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 (2)-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 (2)-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 (2)-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8)页,5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7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0.2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这一课题选自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十章第二课。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

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2.知道

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四)教材处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

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

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

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四、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不远万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经,“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国,就是现在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课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2.地图识印度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中闪烁北回归线。(1)地理位置: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部分讲解。(让学生找出印度的邻国,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2)通过“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进一步引出印度地

形,让学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区:即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3.用提问、讨论及谈话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提出问题:(1)印度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为什么还会缺水?(2)

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的泰姬陵,这座昔日洁白通透的建筑近年来为何已开始发黄?(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的脚步都比较迟缓,阻碍因素是什么?(人

口众多、水旱灾害频繁)A.让学生对柱状图和表格资料的分析归纳。B.为后面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埋下伏笔。通过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4.用读图分析法展开“水旱灾害频繁”内容的学习。展示印度季风课件,教师相继提出

三个问题:①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②印度的降水变化受什么影响?(主要受季风的影响)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什么风有关?(与西南风的强弱)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渐进式提出,让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最终共同归纳得出原因

:①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水灾②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旱灾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格。5.课堂小结及练习:(略)五:说板书设计:第三节印度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地区2.海陆位

置3.地形—三大地形区北:山地——喜马拉雅山中:平原——恒河平原南:高原——德干高原4.河流:恒河流域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1.人文和自然环境概况2.人口特点及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水旱灾害频繁原因、危害、措施及影响。10.2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教案设计教学内容10.2

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

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

家地理位置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

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方法与

手段探究,讲述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具准备地图册,课本插图教学课时共2课时教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

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讲授新课:学过程1.课件展示:图10.10“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

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67页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

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3.课件展示:图10.18“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4.学生

讨论,教师总结。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5.学生朗读p67页的一段文字资

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

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6.课件展示:图8.6“亚洲的气候”和图10.13“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7.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

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水灾:旱灾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由于受季风(特别

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课件展示:图10.14“印度的洪灾”和图10.15“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

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课后小结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①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②印度有着灿烂的古文化。印度的民族、语言和宗教:①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几百个民族和部印度----第二人

口大国教学反思印度是初中地理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和

学生一起学习前两部分内容。族,其中较大的民族有10个。②印度是世界上使用语言最多的国家之一,仅宪法规定可使用的语言就有14种,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③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截止2001年

3月,有10.27亿多人口。②人口告诉增长带来的问题。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住房、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③印度政府对待人口问题的国策。把控制人口数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10.2印度热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一、热带季风

气候与农业二、发展中的工业三、迅速增长的人口中国第一、印度第二四、世界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有关天气、气候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我把印度的季风气候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设计了两个与印度季风气候的成因有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非常认真,非常积极,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我应该即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于是我就问:“有问题不明白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于是我就继续往下进行课程内容。课后我对

此进行了深思,印度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如果我能想些办法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该多好!这是本节课我最大的失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

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

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以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对

别人一些成功的经验善于学习和借鉴。为了比较的完整性,列举了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国家等基本相似点,从而导致本节课容量比较大,加上计算机故障,有些重点、难点(如气候、农业)分析得较为仓促些,原来设计的小组讨论竞答未得以充分施展

。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更需要教师把握突出重点,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58452
  • 被下载 2920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